送歡板橋灣,相待三山頭。
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
風流不暫停,三山隱行舟。
愿作比目魚,隨歡千里游。
此詩屬南朝樂府西曲歌,西曲歌流傳于長江中游江湘、漢水一帶。這一帶商業發達,《三洲歌》即商人歌,《古今樂錄》云此歌為“商客數游巴陵(今岳陽)三江口往還”作。三江指長江、湘江、沅江,詩中的“板橋灣”、“三山”當也在這一帶,不必作其它泥解。
詩作商人婦口吻。第一首寫相送。“送歡板橋灣,相待三山頭。”“歡”,愛人,丈夫。“相待”,即佇望。從板橋灣送別,又到三山頭佇望,兩地距離當非很近,為的是多看一會,而且三山頭地勢高,又能看得遠。這表現出了多么纏綿、濃重的別情。西曲歌中有不少這樣的送別詩,如“聞歡遠行去,相送方山亭”(《石城樂》)、“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莫愁樂》),全作婦人口吻,見出商人遠行的頻繁、商人婦傷別的普遍。下兩句寫道:“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這是三山所見情形。“千幅帆”,夸張帆大(帆一般十幾幅、幾十幅),帆大船自然快,故下面說是“逐風流”,追著風駛去。這自然還是表現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她張望中所見,也是她心之所系。同時這里似乎還有埋怨的情緒:那么大的帆、跑得那么快,“逐”,好像故意跑得那么快,真不懂得我的心情。這里還有些不放心,“風流”就是一個雙關語,說的是風和流水,暗含了“風流樂事”,“逐風流”就是尋歡作樂,這真叫她憂心了。
第二首寫送別時的癡想。“風流不暫停,三山隱行舟。”接著上一首末二字進行聯想、發揮,這是民歌常用的手法。這兩句說,風和流水一刻也不停留,所歡乘坐的船駛遠了,被三山遮斷了。本指望在三山頭多看他一會,現在在這里也看不到了,這叫她多么難以忍受啊,何況對他的逐風乘流而去還有些不放心呢。這種焦慮使她忽生奇想:“愿作比目魚,隨歡千里游。”據說比目魚不合在一起就不能游動,我和他都變成比目魚多好啊,無論千里、萬里都永遠在一起了。這個奇想表現了她對正常的愛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想法雖奇,卻也合乎情境的自然,眼前的心理缺憾需它填補,“逐風流”的環境也適合以比目魚作喻,若用比翼鳥就有點生硬了。
這是表現商人婦感情生活的。商人婦自有其愛情生活的歡樂,但也有其哀愁。幾百年后李白漫游在這一帶,寫了一首《江夏行》,也是寫商人婦的送行:“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這首詩與《三洲歌》所寫情形很相似,有的地方似乎可作為注釋來讀,雖然《三洲歌》的主人公感情里較多惜別的愛戀,但內心深處的陰影也是明顯可見的。
上一篇:《三月三日·庾闡》原文|賞析
下一篇:《上潯陽還都道中作·鮑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