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滕王閣·彭孫遹
客路逢秋思易傷,江天煙景正蒼涼。
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送夕陽。
高士幾回亭草綠,梅仙一去嶺雲(yún)荒。
臨風不見南來雁,書札何由到豫章。
作者中年作客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曾作有《豫章城下送春有懷故園兄弟》詩,這年秋天登滕王閣,盼望得到故園書札,憑高縱目,深有所感,因而復有所作。滕王閣為唐高祖子元嬰官洪州刺史時所建,后世屢經(jīng)重修,為豫章名勝。因元嬰封滕王,故有是名。
起筆兩句,總寫登臨之感。人們在秋天,本來易生秋思,客中逢秋,更加易于傷感。而登臨峻閣,江天一望蒼涼的煙景,卻又使人觸景愴懷,“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此情此境,對于詩人來說,是感受特深的。三四兩句,寫滕王閣周遭特有的景象:“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送夕陽。”“極浦”,指遠浦。“生秋水”,再點“秋”字。本來滕王閣西南有南浦,王勃詩云:“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滕王閣序》中又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警句。這里以“極浦生秋水”略點一筆,以“依然”兩字,示風景依舊之思,詩句頗為含蓄。下句以“寒潮送夕陽”,點明登臨時間是在傍晚。“寒潮”,指贛江上的晚潮,“終古”,表明“寒潮送夕陽”是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此刻不僅“閣中帝子”已隨寒潮而逝去,就連此后唐宋諸賢乃至元明文士來游此閣者,也都成為歷史上的陳跡了。明清之際,豫章城曾兩度遭受戰(zhàn)爭的災難,滕王閣早已非復舊觀。而寒潮送夕陽的景象,卻是終古不變。這兩句暗示自然界年復一年的變化,雖說并不顯著,而人世代謝的變化,則是非常劇遽的。
五、六兩句從人世的變化,深致懷思古人之情。豫章城本是江山靈秀之區(qū),歷史上曾經(jīng)留下高人逸士梅福、徐穉等人的事跡。“高士幾回亭草綠”,“高士”是指徐穉。徐穉,字孺子,南昌人,后漢高士,家貧,躬耕而食,朝廷屢征不仕。陳蕃為豫章太守時,不喜接待賓客,惟穉來為之設一榻,去則懸之。《后漢書》有傳。舊時南昌府治之南有東湖,湖之南有徐孺宅,即徐孺亭之所在。詩人杜牧、黃庭堅皆有題詠。這句詩表明高士已往,遺跡猶存,高士亭邊的春草,卻又幾回舒綠,幾回經(jīng)秋而枯黃,在游客的心靈上,留下了“人事幾回傷往事”的追憶,以及年光易逝的感慨。下句“梅仙一去嶺雲(yún)荒”,“梅仙”,指梅福。梅福字子真。漢九江壽春人。明《尚書》、《榖梁春秋》,為郡文學,曾補南昌尉,后去官歸隱。王莽專政,福乃棄家,變姓名,為吳市門卒。他是一位重氣節(jié)的逸民。相傳晚年有成仙之說,故稱梅仙。詩句感嘆自從梅仙去后,但見嶺上荒涼的秋雲(yún)來往無定,而仙蹤已不可尋。在這一聯(lián)中,作者登樓遙矚,緬懷古人,感念世易時移,像梅福、徐穉這樣的高人逸士,后來人能繼其貞風亮節(jié)者已經(jīng)很少了。他們的事跡為南昌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令人向往的遐思。結句:“臨風不見南來雁,書札何由到豫章。”回映起筆,使作者由懷古之情中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由客中秋思歸結到思鄉(xiāng)這一主旨,作者倚闌臨風,深情南望,卻還未見南雁飛來,因此也無由得到故園的書札,作者懷歸不得,連故鄉(xiāng)的書札也難得,則其心情之惆悵,心事之悽苦可知。
全詩以情馭景,思致清婉,而層次井然。作者詩風,本以綿麗俊逸擅長,觀乎此篇,可見其風格之一斑。
上一篇:趙執(zhí)信《秋暮吟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陳玉樹《秋晚野望》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