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神魔小說。吳承恩作。一百回。約八十萬字。成書于吳承恩中年以后,約當明世宗嘉靖末年。現存明清刻本多種,其最早者為明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隨后有萬歷三十一年(一六○三)書林楊閩齋刊本,崇禎間有《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明代另有編入余象斗《四游記》中的楊志和四十一回《西游記》和萬歷間朱鼎臣的《鼎鍥全像唐三藏西游釋厄傳》十卷,實際上都是吳承恩《西游記》的刪節本,清代有評注本《西游證道書》、《西游真詮》、《新說西游記》、《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等。解放后,有一九五○年廣益書局排印本,一九五三年錦章書局排印本,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排印本,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一九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本等。
《西游記》的原始素材是唐代貞觀年間僧人玄奘孤身前往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經的事實。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事件,在民間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逐漸離開了史實而增添了越來越多的神怪內容。在宋代的“說話”藝術中,唐僧取經故事已經成為一個專題。南宋時出現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寫“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保護唐僧西行,沿途降妖伏怪,使取經“功德圓滿”。它使取經故事與各種神話的結合有了一個雛型,并開始使故事的主角由玄奘變為猴行者。到了元代,取經故事有了很大發展,取經者已發展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元末明初又出現了內容相當豐富的《西游記》話本。這時,取經故事已經基本定型。另一方面,金、元、明三代,取經故事長期在舞臺搬演,也使其內容有所豐富。正是在話本、戲曲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天才的作家吳承恩經過巨大的加工和再創作,寫出了長篇小說《西游記》。
《西游記》的故事梗概是:盤古開天辟地之后,花果山上有一仙石,感受天地之氣,化作石猴,因發現水簾洞,為眾猴覓得安身之地,被眾猴拜為王,號稱“美猴王”。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他飄洋過海,到處訪仙求道,終得拜在須菩提祖師門下,取法名為“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之法、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云。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后,闖入東海,向龍王索得“如意金箍棒”作武器;大鬧地府,把生死簿上的猴類一筆勾銷。玉皇大帝聞報,命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孫悟空為“弼馬溫”, 悟空不滿,反出天宮,打敗托塔天王率領的天兵天將,自稱“齊天大圣”。玉帝再度招安,即封悟空為齊天大圣。不久,悟空因偷吃蟠桃、仙酒、金丹,攪亂蟠桃勝會,逃回花果山。玉帝派十萬天兵前去捉拿,不能取勝,又調二郎神前去助戰。悟空與二郎賭斗變化,難分勝負,被太上老君拋下金鋼琢打中天靈,因而被擒。玉帝命刀砍斧剁,雷打火燒,均不能傷,老君乃將悟空放在八卦爐中,欲將其化為灰燼。悟空躲在巽宮位下,反倒煉就火眼金睛。趁老君開爐時,悟空猛然跳出,大鬧天宮。玉帝慌忙請如來相助,如來將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如來命觀音菩薩到東土大唐,說唐太宗差人到西天求取佛經,洪福寺僧人玄奘自愿前往。路上,玄奘救出孫悟空,收為徒弟,又稱行者,并用觀音傳授的“緊箍咒”加以約束。 接著,在鷹愁澗收伏小龍,變為白馬,充當坐騎;又先后在高老莊、流沙河收豬八戒、沙和尚為徒,分別取法名為悟能、悟凈。師徒四人爬山涉水,風餐露宿,沿途降妖除怪,先后戰勝白骨精(白虎嶺)、黃袍怪(黑松林)、金角、銀角二妖(平頂山)、青獅怪(烏雞國)、紅孩兒(號山)、虎力、鹿力、羊力三妖(車遲國)、金魚精(通天河)、青牛精(金兜山)、蝎子精(琵琶洞)、六耳獼猴、牛魔王(火焰山)、九頭怪(祭賽國)、黃眉怪(小西天)、蜘蛛精、蜈蚣精(黃花觀)、獅、象、鵬三怪(獅駝嶺)、白鹿精(比丘國)、老鼠精(無底洞)、九頭獅(竹節山)、犀牛精(青龍山)等。經過十四個寒暑,行程十萬八千里,終于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如來命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師徒返回東土,將經卷送呈唐太宗。師徒四人復由八大金剛護送,再到西天。如來封唐僧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為斗戰勝佛,豬悟能為凈壇使者,沙悟凈為金身羅漢,并封白馬為八部天龍馬。至此,師徒皆成正果。
《西游記》在神魔小說的外殼下,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表現出鮮明的民主傾向。 一方面,作品通過對神佛世界的浪漫主義描寫,寄寓了對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批判。吳承恩筆下的神佛形像,大都帶有人間色彩: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就象人間昏庸無能的皇帝;色厲內荏的天庭星官,就象人間尸位素餐的文臣武將;為非作歹的妖魔鬼怪,就象人間魚肉百姓的官紳地主。即使是作者贊頌較多的如來佛祖,也象一個貪得無厭的老財迷。至于取經途中那些國家,多數都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天上的神佛,人間的帝王,往往與妖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切,都使人聯想到封建社會是多么腐朽渾濁!
另一方面,作品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孫悟空這個富有斗爭精神的神話英雄,寄托了古代人民反抗暴虐統治,渴望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孫悟空是全書的中心人物,整部《西游記》都是他的戰斗史。他不畏強暴,蔑視既定的封建等級秩序,敢于向君權神權挑戰,鬧得天宮不得安寧。在保護唐僧取經的途中,他仍然保持著對神佛桀驁不馴的一貫作風,嫉惡如仇,鋤強扶弱,處處與妖魔鬼怪作對,勇敢頑強,百折不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孫悟空是古代文學中一個獨特的、光彩照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聯想到古代人民熱愛自由、勇于反抗、樂觀豪邁的優秀品質。
當然,吳承恩對神佛的批判和對孫悟空的歌頌,并沒有達到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的地步,作品中還存在著正統觀念、宿命論思想等消極因素。
作為一部杰出的浪漫主義作品, 《西游記》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成就。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自由馳騁浪漫主義想象,創造出一個奇異瑰麗、千姿百態的神話世界。在這個神話世界里,孫悟空一個筋斗可以翻十萬八千里,可以任意騰挪變化,移山倒海,他那根金箍棒不僅可大可小,而且能一變千條;哪吒太子、二郎神都可以變作三頭六臂,身高萬仞;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扇滅火焰山;觀音菩薩的凈瓶,可以裝入五湖四海……各種神通廣大的寶貝,神魔之間的斗法,更是使人眼花繚亂。這些神奇的人物形象,與恍惚迷離的神話環境描寫融為一體,使讀者在精騖八極之中,得到極大的藝術滿足。
第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動物的體態習性結合起來,對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形象塑造尤為成功。孫悟空外貌的“尖臉縮腮,金睛火眼”,行動的敏捷靈活,性格的樂觀開朗,都與猴的特點密切相關;他能變作各種神佛妖魔之形,但身子下邊卻還是猴子屁股,在與二郎神賭斗而變作土地廟時,就因為將尾巴變作旗桿而露了餡。同樣,豬八戒的長鼻大耳、體態笨重、好吃懶做,都反映出豬的特點。此外,牛魔王的兇悍好斗,老鼠精的狡詐善遁,蜘蛛精的吐絲,蝎子精的放毒,金魚精以魚鱗為鎧甲,白象怪用長鼻卷人……也無不帶有其原形動物的特點。作者成功地運用這種藝術手法,使讀者既感到新奇有趣,又覺得富有生活氣息。
第三,善于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無論是在大鬧天宮的搏斗中,還是在西天取經的歷程中,孫悟空總是處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其斗爭精神也因此而愈加鮮明。豬八戒、唐僧的性格也是在矛盾沖突中顯現的。如三打白骨精時,通過唐僧師徒間的矛盾沖突,使孫悟空的愛憎分明,除惡務盡,唐僧的不識好歹,愚而自用,豬八戒的昧于小利,搬弄口舌,都表現得十分鮮明。
第四,語言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作者善于使用生動的口語,表現人物的個性。如寫孫悟空到龍宮取得金箍棒后,又向龍王要披掛,龍王推說沒有,悟空便道: “‘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龍王請他到其他海看看, 他卻說:“‘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萬告求一副。”龍王一口咬定實在沒有,他就嚇唬道: “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寥寥數語,把悟空的頑皮和機靈寫得活靈活現。書中寫悟空與八戒的對話。更是充滿喜劇色彩,常常使人忍俊不住。就語言的生動風趣而言, 《西游記》在明代幾部小說名著中可能是最為突出的。
《西游記》在藝術上也有不足之處。作者為了照顧取經題材,有時離開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的需要,進行一些勸善懲惡的說教;對所謂“八十一難”的編排,有勉強拼湊之嫌;孫悟空的斗爭精神雖然前后一致,但在取經途中動不動就到處搬救兵,似乎本領越來越稀松;作者在追求生動風趣的風格時,有時失之油滑。但是,從總體上看, 《西游記》不僅是神魔小說的藝術高峰,而且是整個小說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以其強大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
上一篇:《西游補》簡介|鑒賞
下一篇:《西湖二集》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