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處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1]。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2]。
故堅強者死之徒[3],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兵[4]。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注釋】
[1]堅強:指人死了以后身體強硬。
[2]枯槁:枯萎殘敗。
[3]死之徒:屬于死亡的一類。徒,類。
[4]兵:另有作“木強則折”。
【譯文】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靈活的,
死亡后身體就變得堅固僵硬了。
萬物草木有生命的時候形質是柔軟脆弱的,
死了就變得干枯殘敗了。
所以說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
柔弱的東西屬于有生命的一類。
因此,兵強則敗,
木強則被伐被燒。
所以強大處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解析】
這一章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狀態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人在活著的時候,面色紅潤,身體靈活,胳膊和腿都能屈能伸,行動自如。而一旦死去,身體就會變得僵硬,就會變成冷冰冰、硬邦邦的一具死尸。這話聽起來很是讓人難受,可這畢竟是事實,是任何人也無法擺脫的命運,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違逆。老子緊接著人的生死而談到了植物的生死狀態,植物在生的時候,枝繁葉茂,鮮活美麗,而一旦死亡就會形容枯槁、僵硬易折。無論是人還是花草樹木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而死后就變得剛強、堅硬了。因此,老子概括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說僵硬、剛強是通向死亡的途徑,而柔弱、卑下是通向生的途徑。
為人之道
狄仁杰以弱服強自保命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她以嚴刑峻法、獎勵告密等手段,實行高壓統治,對抱有反抗意圖的李唐宗室、貴族和官僚進行嚴厲的鎮壓,先后殺害李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接著又殺了大臣數百家;至于所殺的中下層官吏,更多得無法統計。武則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陽四門設置“匭”(即意見箱)接收告密文書。對于告密者,任何官員都不得詢問,告密核實后,對告密者封官賜祿;告密失實,并不反坐。這樣一來,告密之風大興,無辜被株連者不下千萬,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謀反的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杰逮捕入獄,然后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說什么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里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面奏武后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審訊的日期到了,來俊臣在大堂上宣讀完武后誘供的詔書,就見狄仁杰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里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杰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戲了。既然狄仁杰已經招供,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了他個“謀反是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
來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杰說:“你也可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行了。”狄仁杰聽后,感嘆地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沒有干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加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面。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杰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里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杰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面,寫好后,又將棉衣里子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杰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狄仁杰對王德壽說:“天氣這么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里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兒子接到棉衣,聽說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后,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狀子遞到武則天那里,武則天看后,就派人把來俊臣招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太后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了一張狄仁杰的“謝死表”奏上,并編造了一大堆謊話,將武則天應付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申冤,并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后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復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酷虐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得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招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狄仁杰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就死于嚴刑酷法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么又寫‘謝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斷然否認說:“根本沒這事,請太后明察。”武則天拿出“謝死表”核對了狄仁杰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于是下令將狄仁杰釋放。
唐伯虎裝傻示弱保性命
唐寅唐伯虎,明朝著名的畫家、文學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為人豪放,放蕩不羈。后人根據他的事跡,編撰了許多故事,比如大家熟悉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他那超人的智慧和放蕩的性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伯虎年輕時就顯示了他超人的繪畫才能和寫作才能,每年家鄉的“比賢大賽”他都能得冠軍,與他同時代的祝枝山等人都曾敗在他的手下。一時間,唐伯虎的大名傳遍了整個蘇州,人們都稱他為“蘇州第一才子”。
不久,唐伯虎的大名就傳到了京城寧王朱宸的耳朵里。寧王很有權勢,他不僅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而且還廣施恩惠,籠絡了大批的人才。不僅朝中官員大部分都是他的黨羽,而且許多有才能的學子也紛紛投到他的門下。寧王聽說唐伯虎是個人才,就打算著將他請到府里來,可是唐伯虎這個人雖然喜歡享受,但是不喜歡過有拘束的生活,不想依附權貴。所以,當寧王派人來請他時,他總是找各種借口推辭。唐伯虎越是推辭,寧王就越覺得他有性格,心里就越是喜歡他,想得到他。于是,寧王又派人來請他,而且這次帶了更多的禮物,這里面包括歷代的名書、字畫,是寧王多年積累所得,唐伯虎看到這些珍品,著實喜歡得不得了,拿在手里總是舍不得放下。看到寧王這么求賢若渴,唐伯虎不好再推辭,答應接受寧王的邀請。
來到寧王府,唐伯虎受到了寧王非常優厚的待遇,他被安排到賓館里住下,享受著最優厚的待遇。唐伯虎悠閑自得地住了半年,平日里和朋友們喝酒聊天,寫詩作畫,好不快活。寧王也不急于召見他,讓他自由自在地過日子。可是,唐伯虎表面上什么也不關心,實則暗地里處處留意觀察寧王的一舉一動。他看到寧王倚仗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干了不少見不得人的勾當。寧王看誰不順眼,或者有人和他作對,他就會聯合同黨將他治罪。而寧王府的人也仗勢欺人、欺壓百姓,百姓們都叫苦連天。更有甚者,寧王還秘密培養自己的黨羽和軍隊。唐伯虎由此判斷寧王日后一定會造反,為了避禍,他就裝瘋賣傻。當寧王派人給唐伯虎送東西的時候,他便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赤身裸體地坐在地上,頭發蓬亂,渾身涂滿了臟兮兮的泥土。來人見他這副模樣惡心得要吐,唐伯虎就大罵來人,搞得那個人很沒面子。匆匆忙忙地抱著禮物回去稟報寧王,寧王聽說了這事,十分生氣地說:“誰說唐伯虎是個賢才?我看不過是個瘋子,白白吃了我半年的糧食,把他趕出去!”唐伯虎逃離寧王府不久,寧王果然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受牽連的竟有千人之多。
從政之道
贍思丁以柔克剛
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族人,別庵伯爾的后裔。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委任他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贍思丁在云南以撫綏的手段聯絡當地土吏,以其寬宏大度和雄才大略,團結友人,分化瓦解敵陣,盡量把他們爭取過來。為了改善同交趾王國的關系,他派人去游說交趾王,曉之以逆順禍福之理,達到了立約為兄弟的目的,交趾王也深受感動,親自來訪云南,建立了很好的邦交關系。據記載,贍思丁受命去征討蘿盤甸叛亂時,他所率部已經把蘿盤甸團團圍住,叛亂部實際上已處于束手待俘的狀況。然而贍思丁亦以寬厚仁慈感動蘿盤主請降,從而用和平的手段解決了邊疆的動亂。贍思丁為官清正廉明,凡有少數民族領袖人物來獻禮物時,他總是把這些禮物轉贈下屬或施與貧民,從不肯留作私用。他并以酒食犒勞這些領袖人物,團結籠絡了一批少數民族上層人士。
贍思丁的智謀表現,大都不如軍事上的計謀那樣,如:借刀殺人、引蛇出洞、佯攻佯退、誘敵深入等等那么直觀,他的智謀旨在攻心,化解矛盾,盡可能地把對手拉到自己一邊來,使之不攻自破。征討叛亂一則史實就充分顯示了他巧用攻心計謀的才能。其時,叛軍已被圍住,但他首先伸出的不是拿槍的手,最后未流一滴血就解決了動亂問題,起到了用軍事手段不可能起到的作用。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八章·柔之勝剛》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