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形神一息不相離①,道器一息不相無②,故道無精粗,言精粗者妄也。因與一客共酌,指案上羅列者謂之曰:這安排必有停妥處,是天然自有底道理。那僮仆見一豆上案,將滿案尊俎東移西動,莫知措手。那熟底入眼便有定位,未來便有安排,新者近前,舊者退后,飲食居左,匙箸居右,重積不相掩,參錯不相亂,布置得宜,楚楚齊齊。這個是粗底,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卻在何處?若說這里有神化性命③,這個工夫還欠缺否?推之耕耘簸揚之夫、炊爨烹調之婦,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都能到神化性命之極。學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用事物看得太粗,原不曾理會。理會得來,這案上羅列得,天下古今萬事萬物都在這里,橫豎推行,撲頭蓋面,腳踏身坐底,都是神化性命。乃知神化性命極粗淺底。
【譯文】形與神一息不能相離,道和器一刻不可分開,所以說道無精粗,說有精粗的人是無知的。因為我正和一位客人共同進餐飲酒,就指著案上羅列的菜肴和杯盤碗筷對客人說:“這種安排必然有它的妥當之處,自有它天然的道理。那僮仆見一盤菜端上來,就將滿桌的盤碗東挪西動,不知如何安排才好。而熟悉此道的人,一看到菜端上來便會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菜還未端上來便有安排,新端來的放在客人面前,舊的挪后,飲食放在左邊,勺筷放在右邊,重疊而不互相遮蓋,參錯而不混亂,布置適宜,楚楚齊齊。”這講的雖然是粗事,如果說神化性命不在這里,又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說這里有神化性命,這個功夫還欠缺嗎?以此推論到耕耘簸揚的農夫,做飯烹調的婦女,沒有一件事沒有神化性命之理,每件事都能達到神化性命之極。學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常事物看得太粗,沒有很好地理會。理會得好,這案上羅列的,天下古今萬事萬物都在這里,橫豎推行,撲頭蓋面,腳踏身坐的,都是神化性命。以此可知神化性命是極淺顯容易理解的。
注釋
【注釋】①形神:形體與精神。 ②道器:道,原則或理。器,器物。語出《周易·系辭下》:“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穎達疏:“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 ③神化性命:引《周易·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系辭下》又說:“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神化”從此成為歷代學者,特別是理學家討論的重要題目之一。《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周易·乾卦·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這就是性命問題的思想淵源。《孟子》、《中庸》討論這些問題,后來又成為理學的重要命題。“神化性命”或“神化性命之理”都指的是最高、最根本的道理。
上一篇:有處常之五常,有處變之五常。處常之五常是經,人所共知;處變之五常是權,非識道者不能知也。不擒二毛,不以仁稱;而血流漂杵,不害其為仁。“二子乘舟”,不以義稱;而管、霍被戮,不害其為義。由此推之,不可勝數也。嗟夫!世無有識者,每泥于常而不通其變。世無識有識者,每責其經而不諒其權。此兩人皆道之賊也,事之所以難濟也。噫!非精義擇中之君子,其誰能用之?其誰能識之?
下一篇:或問敬之道。曰:外面整齊嚴肅,內面齊莊中正,是靜時涵養底敬。讀書則心在于所讀,治事則心在于所治,是主一無適底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隨事小心底敬。或曰:若笑談歌詠、宴息造次之時,恐如是則矜持不泰然矣!曰:敬以端嚴為體,以虛活為用,以不離于正為主。齋日衣冠而寢,夢寐乎所祭者也;不齋之寢,則解衣脫冕矣。未有釋衣冕而持敬也。然而心不流于邪僻,事不詭于道義,則不害其為敬矣。君若專去端嚴上求敬,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