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孔子素位而行,非政不謀,而儒者著書立言便談帝王之略,何也?曰:古者十五而入大學①,修齊治平,此時便要理會,故陋巷而問為邦②,布衣而許南面③。由、求之志富強④,孔子之志三代⑤,孟子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⑥,何曾便到手?但所志不得不然。所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⑦,要知“以”個什么。“茍有用我者,執此以往”,要知“此”是什么。“大人之事備矣”⑧,要知“備”個什么。若是平日如醉夢,一不講求,到手如癡呆,胡亂了事,如此作人,只是一塊頑肉,成甚學者!即有聰明材辨之士,不過學眼前見識,作口頭說話,妝點支吾,亦足塞責。如此作人,只是一場傀儡⑨,有甚實用?修業盡職之人,到手未嘗不學,待汝學成,而事先受其敝,民已受其病,尋又遷官矣。譬之饑始種粟,寒始紡棉,怎得奏功?此凡事所以貴豫也。
【譯文】有人問:孔子沒有官位卻到處奔走,只要是有關政治教化的事他就參預謀劃,而儒者著書立說便談的是帝王治國的大略,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古代的人十五歲入大學,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時就開始學習,因此身居陋巷就要學習治理邦國的道理,做一介平民時就稱許他可以南面為王。孔子弟子子路和冉求的志向是使國家富強,孔子的志向是向夏、商、周三代看齊,孟子喜歡的是國家能立于天下,人民都安定太平,這些愿望何曾達到?但不能不樹立這樣的志向。孔子問他的弟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們,打算請你們去做官,那你們怎么辦呢?)要知道“以”個什么。又說“茍有用我者,執此以往”,要知道“此”是什么。孟子說:“大人之事備矣”,要知道“備”個什么。若是平日如醉夢,什么也不學習,遇到事情就會如癡呆一樣,胡亂了事。如此做人,只是一塊頑肉而已,還算什么學者?即使是聰明有才能的人,也只不過學一些眼前的見識,當做口頭話說一說,裝裝樣子支吾一番,只能應付一下局面而已。如此做人,只是演了一場傀儡戲,有什么實際用處?修業盡職的人,遇到任何事物都要學習,如果等學成了再做事,事情早就辦不成了,人民也會因此受害,不久你又改任他職了。這就好比餓了才去種粟,寒冷才去紡棉一樣,怎能取得功效?任何事都貴在預先做好準備。
注釋
【注釋】①古者十五而入大學:朱熹《大學章句序》:“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 ②陋巷而問為邦:指顏淵事。《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衛靈公》篇:“顏淵問為邦。” ③布衣而許南面:《論語·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孔子弟子,名冉雍,字仲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冉雍之父為“賤人”。 ④由、求之志富強:由,仲由,即子路。求,即冉求,孔子學生。孔子讓弟子談論志向時,子路曾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冉求也曾幫助季氏聚斂財富,“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同上)。他們的志向都是使國富強。 ⑤孔子之志三代:《論語·八佾》:“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尹焞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⑥“孟子樂”二句:《孟子·盡心上》:“廣士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⑦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語見《論語·先進》: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朱熹注:“如或有人知女(同汝),則女將何以為用也。” ⑧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朱熹注:“非仁非義之事,雖小不為;而所居所由,無不在于仁義,此士所以尚其志也。大人,謂公卿大夫。”備,全。 ⑨傀儡:木偶戲中的木頭人,這里指傀儡戲。
上一篇:余參政東藩日,與年友張督糧臨碧在座,余以朱判封,筆濃字大,臨碧曰:“可惜!可惜!”余擎筆舉手曰:“年兄此一念,天下受其福矣。”判筆一字,所費絲毫朱耳,積日積歲,省費不知幾萬倍。充用朱之心,萬事皆然。天下各衙門積日積歲,省費又不知幾萬倍。且心不侈然自放,足以養德;財不侈然浪費,足以養福。不但天物不宜暴殄,民膏不宜慢棄而已。夫事有重于費者,過費不為奢;省有不廢事者,過省不為吝。余在撫院日,不檢于紙而戒
下一篇: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嘆、顧盼指示、咳唾涕洟、隱微委屈、造次顛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只是時時體認,件件講求。細行小物尚求合則,彝倫大節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于屬纊,持一個自強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于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