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①?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兩端于問察②,回之擇一善而服膺③,皆格物也。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④,致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除了善更無物,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不格物亦能致知否?曰:有。佛、老、莊、列,皆致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謂物。不致知亦能誠意否?曰:有。尾生、孝己皆誠意也⑤,乃氣質之知而非格物之知。格物二字在宇宙間乃鬼神訶護真靈至寶,要在個中人神解妙悟⑥,不可與口耳家道也。
【譯文】有人問:“格物的物是什么東西?”回答說:“指的是至善而已。”問:“如何格?”回答說:“知止而已。”問:“《中庸》不談格物,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中庸》中講的,舜能從兩個方面來觀察處理問題;顏淵見別人有一善也能牢記在心,衷心信服,這都講的是格物。”問:“擇善與格物相同嗎?”回答說:“《中庸》中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都是格物;《大學》中講的致知誠正、修齊治平,都是擇善。除了善沒有物,除了擇善更沒有格物的功效。”問:“至善就是中嗎?”回答說:“不中就不能叫做至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叫做格物,因此,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白了什么是善,想不誠身也不可能;格了物,想不誠意也不可能。”問:“不格物也能致知嗎?”回答說:“有這種情況。佛、老、莊、列,都致知,非不格物,而這個物并不是我們所說的物。”問:“不致知也能誠意嗎?”回答說:“有這種情況。尾生、孝己意都很誠,但他們是本身的氣質就具有這種誠意,而不是通過格物才有誠意的。格物這兩個字在宇宙間是受到鬼神保護的真靈至寶,主要在于格物的人能神解妙悟,這一點不能和只有口耳之學的淺薄人講。”
注釋
【注釋】①格物:《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舜之執兩端于問察:《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③回之擇—善而服膺:回,顏回,孔子弟子。《中庸》第八章:“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④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⑤尾生、孝己:尾生,魯人,堅守信約。《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孝己,《史記·陳丞相世家》:“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于勝負之數。”裴骃集解:“如淳曰:孝己,高宗之子,有孝行。” ⑥個中人:此中人。此篇可與《大學》首章對看。
上一篇:秦火之后,三代制作湮滅幾盡。漢時購書之賞重,故漢儒附會之書多。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后儒不考古今之文,概云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汙尊皆可行之今日矣。堯舜而當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
下一篇:“恭敬謙謹”,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惡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無心之失耳,而丹書之戒,怠勝敬者兇,論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學》以傲惰同論,曾子以暴慢連語者,何哉?蓋天下之禍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過皆生于四字。怠則一切茍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以之應事則萬事皆廢,以之接人則眾心皆離。古人臨民如馭朽索,使人如承大祭,況接平交以上者乎?古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