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呂氏春秋》
呂不韋(?—前235),戰(zhàn)國末年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趙國都城邯鄲遇見作為人質(zhì)的秦公子異人(后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于是出千金為之活動:入秦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寵姬華陽夫人,使子楚得立為太子。子楚繼位(即莊襄王)后,任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有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十二縣和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死后,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呂不韋繼續(xù)擔(dān)任相國,號稱“仲父”。他執(zhí)政期間,出兵滅掉東周,又攻取韓、趙、魏三國的土地,建立了三川、太原、東郡。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曾命門客“人人著所聞”,匯編成《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共26卷,160篇,20余萬言。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其內(nèi)容“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為秦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建立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武器,反映了戰(zhàn)國末期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建立過程中文化融合的趨勢。
由于《呂氏春秋》綜合了老莊、孔孟、墨家、陰陽家、法家、兵家、農(nóng)家等各家之長,故又有雜家之稱。
秦王嬴政親理政務(wù)后,呂不韋因事件獲罪牽連,罷官移居封地河南。公元前235年,流徙蜀川途中,被逼自殺。
上一篇: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