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孫子
孫武,又稱孫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與孔子大致同時。字長卿,齊國人。兵家的創始者。原為齊國田氏的后裔,后到吳國,助吳王闔閭改革圖強。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子列傳》)。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中,又發現了孫子的《吳問》等佚文。
孫子總結春秋時的戰爭經驗,創立軍事理論,認為決定戰爭勝敗有“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計篇》),主張“道”(即政治的修明)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謀攻》)的戰爭指導原則。強調要力爭戰爭的主動權,“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張通過“示形”迷惑敵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計篇》),使敵人陷于被動地位;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分散之敵,“我專為一,敵分為十”,“以十攻其一”,“以眾擊寡”(《虛實》);機動靈活,“以正合,以奇勝”(《勢篇》),通過奇正之變,因敵而制勝。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
要言之,《孫子兵法》是一個全面完整的體系。它從哲學理念的層面觀察戰爭現象,揭示、探討戰爭的一般規律,提出一系列指導戰爭的具體而科學的思想、方法,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后世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上一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