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注釋】
選自《論語·衛靈公》二十一章。
求:前一個“求”,指嚴格要求自己,后一個“求”,指苛求別人。
諸:之于。
【賞析】
孔子主張人生一世,應該努力“為己”。但是,這里所說的“為己”,絕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反審自己,發展自己,充實自己,講的是個人品德修養的問題。他說: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苛求他人。
孔子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君子都應該首先檢查自身的原因,即“求諸己”。這充分表明了孔子不斷自我創新的精神訴求。話中的“求”,有“責求”之義,因此“求諸己”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孔子還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其內涵與“求諸己”同。無論是“求諸己”,還是“躬自厚”,都是訴諸個體的自覺性,要求增強自身內在的源動力,自我奮斗,自我完善,樹立獨立自強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動輒依賴他人,盲目地效法他人。而作為君子的對立面,小人則是責備他人,總把原因推向外界。所以“求諸己”,還是“求諸人”,就成為君子、小人在行為上的一個重大區別。
《大學》里講:“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繼承發揚了孔子的“為己”精神。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中重申這一點:“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惡。”意思說,只有自己達到了善,才能去要求別人向善。這是教導人們不要苛求別人,而要嚴格要求自己。
后世中,“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原則,源出于此。
上一篇: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