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諸葛一生惟謹慎,非拘謹之謂,處事謹慎,則精細周密,臨大事,決大疑,從容不迫而措置咸宜,所謂膽欲大而心欲小也。
【譯注】
諸葛亮一生很謹慎,但不是拘謹,處事謹慎就是精細周密,遇到大事,決策大疑問時,能夠從容不迫,處置得很恰當,這就是膽子很大,心思卻很細密。
輯自潘世恩撰,潘曾瑩錄《潘文恭公遺訓》。
【感悟】
這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思想類似。這個觀點是胡先生在五四時期提出來的,并對中國的文史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新文化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大膽假設”是要人們打破舊有觀念的束縛,掙破舊有思想的牢籠,大膽創新,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或解決的可能;“小心求證”即要求人們不能停在假設或可能的路上,而要進行證明。小心的證明是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在證明過程中不能捏造事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變事實,更不能用道聽途說的東西去充當事實,而是要尊重事實,尊重證據,不能有半點馬虎,千萬要“小心”。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正是求新的精神和求實的態度的結合。
【故事鏈接】
潘世恩特別欣賞宋代宰相富弼的座右銘“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潘世恩的人生體驗顯然傳給了他的子孫們。
【延伸閱讀】
棠樾牌坊,江南絕唱
“百里黃山千峰競秀,八百年徽州人文薈萃”,來到黃山市,走進古徽州,除了游覽聞名遐邇的黃山,欣賞“奇松、怪石、云海、冬雪”,觀“日出”、體“溫泉”以外,更重要的一點可別忘了,那就是要實地看一看徽州古建筑,因為徽文化博大精深,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在這些古建筑上散發著迷人的光彩。而牌坊是現如今眾多古建筑當中保存下來較為完好的建筑之一,其中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歙縣棠樾牌坊群就堪稱典范,其較集中、全面地展現了古徽州地區牌坊建筑的概況與特色,成為江南一絕,《紅樓夢》、《煙鎖重樓》等影視作品均在此拍攝。棠樾牌坊群又稱棠樾七牌坊,矗立在歙縣棠樾村,共有七座牌坊,按忠、孝、節、義從村外向村內依序排列,前五座為三間四柱沖天石柱式清代石坊,后兩座為三間四柱三樓卷草型紋斗脊式明代石坊,雄偉壯觀。1981年9月,棠樾牌坊群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升格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坊的功能主要有三種:一為門,其是建筑群空間序列中的第一道大門;二是作為紀念性建筑以“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三是作為橋梁、街衢的標志。“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棠樾牌坊群屬于第二種,主要是為了對棠樾村世代的精英、人杰、能臣、貞女們歌功頌德。
棠樾牌坊為徽商鮑氏家族所建。在當時要建立牌坊,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特別突出的可以宣揚的典型事例;二是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三是要有當朝天子的應允。棠樾牌坊群的建立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棠樾鮑氏家族的興盛,記錄了鮑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四百多年中,亦官亦商,創造了上交天子、官位顯赫、富可敵國的神話。棠樾牌坊之所以稱群,是因為七個牌坊建在一起,連成一排,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以恢宏的氣勢、宏大的場面,將幾百年來的興衰展現于世人面前。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形成呼應,仔細品味,從中可以看出曾經的“程朱闕里、東南鄒魯”的遺風余韻。徽州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早在唐末就文風日盛,經過宋、元發展,明、清達到鼎盛,千百年來,除府、縣學外,書院、社學林立。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歙縣就有書院14所、社學112所,私塾遍及全縣城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師有學”,有“東南鄒魯”的美稱。據志書記載,七座牌坊分別是:鮑象賢尚書坊,建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鮑逢昌孝坊,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樂善好施坊,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慈孝里坊,建于明初,重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鮑燦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七個牌坊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異的地方。相同之處是用料以石為主,建筑風格相近,表現手法類似;相異之處是表現主題不同,時代建筑特征有所區別。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牌坊以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質地堅實、高大挺拔、恢宏華麗、氣宇軒昂。用石代木,以石仿木,主要是為了牌坊能夠長久地保存下來,以昭示后人。棠樾牌坊群在建筑風格上體現了古徽州建筑風格,追求四平八穩,顯示出的規矩、程式,反映了當時徽州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美學觀點。其反映手法是以物示人的實物教育手法,一座牌坊,一個故事,不同的牌坊,表現了不同的主題思想,讓當時的人們以及后人能夠從建筑當中體會到建坊的用意,宣揚了什么,推崇什么,一望便知,同時也把所弘揚的宗旨穩固地樹立在人們的心中,試圖建成一座精神的石碑,永駐世人心間。棠樾牌坊群體現了徽州建筑形式,表現了徽雕藝術風格,在飽經數百年的歲月風霜后,仍然熠熠生輝。棠樾牌坊群被專家稱為“徽州文化的縮影和特質的顯示,是徽州文化的一種物質象征”,傳承了中華正統文化,透射出徽商雄厚的經濟實力,是集建筑、書畫、雕刻于一體的高超綜合藝術,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筑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上一篇:《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人有言,忍耐是應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余生平服膺于此深矣》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