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注釋】
選自西漢戴圣《禮記·中庸》。
【賞析】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視作中國古代審美的最高標準。作為儒家重要經典的《禮記·中庸》對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雖然十分強烈,但只能適度發展,不能直白地宣泄無遺,即喜怒哀樂之情無須一定要形于色,而只能讓它們在內心醞釀激蕩,這種狀況謂之“中”;如果喜怒哀樂之情作為詩歌表現出來,則要有節制,必須合于禮儀,這種狀況謂之“和”。
儒家認為,中和之美,要求人們在表現自己的情志時,感情抒發要合乎節度,有一定規范,達到一種中和的境界。如孔子評《詩經》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即是說,詩歌創作中,思可以,但必須做到“無邪”,即不能過火,越過一定限度。
孔子在《論語·八佾》里評論《關雎》時,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漢代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論語集解》)也就是說,《關雎》感情雅正,平和適中,道德規范上做到了“約之以禮”或“禮以成之”,體現出了一種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創造的辯證法和審美理想。以后,荀子、劉勰、皎然等歷代文論家在評論詩歌時,均將中和之美作為審美的一個重要標準。如《荀子·勸學》:“詩者,中聲之所止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墮其實。”唐代鐘嶸《詩品序》:“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唐代皎然《詩式》:“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善,至麗則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等等,都從中和之美出發對詩歌提出要求,把握了詩美的某些本質特征,對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上一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