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籬之,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注釋】
選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絕:越過。
云霓:彩虹。
負:背對著。
亂:橫渡,此指掠過。
杳冥:高遠深暗的天空。
鷃(yàn):鷃雀,鶉鳥的一種。
料:估量。
鯤:古代傳說中的大魚。
昆侖:我國西部的著名大山。
墟:山腳,此指發源于昆侖山下的黃河源頭。
暴:曬。
鬐:此指魚脊鰭。
碣: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的渤海之濱。
孟諸:古大澤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
尺澤:小溝,淺水。鯢,小魚。
【賞析】
宋玉才華橫溢,常愛褒貶時弊,不肯俯仰流俗,因此常遭到同僚嫉妒毀謗,說他壞話。楚王為此責問道:“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過失,為什么有那么多官紳民眾毀譽你呢?”宋玉回答說:
“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意思是:鳳凰一飛直上九千里,在云霓之上,背負青天,攪亂浮云,翱翔于高遠幽渺的天宇;籬笆里的小雀鳥,怎能與它一起估量天之高、地之大呢?鯤魚早晨從昆侖山出發,中午在碣石曬鰭,晚上在孟諸歇宿;小溝里的鯢鰍,怎能與它一起談論江海之大呢?
這是宋玉講的第二個比喻,用來回答楚王的責問。第一個比喻“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說自己與眾人才調相異,導致人們不理解。這一個比喻說自己襟懷、志向與眾人相距巨大,引起了人們的誤解。
實際上,這一則“魚鳥”之喻,系從莊子《逍遙游》中鯤鵬的意象化用而來,它所表現的是:鳳與藩籬之雀不同的眼界,鯤與尺水之魚不同的志向。但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則是極盡夸張之能事:狀鳳鳥之高舉,則從上擊九千里,翱翔于杳冥之上,展現其飛天的雄姿;畫鯤魚之邀游,則從朝發昆侖,暮宿孟諸,東赴碣石的萬里滔浪中,摹寫其騰挪迅馳的倩影。相形之下,在籬笆叢中跳躍的小雀鳥,游于一尺深水里的小魚,其人生境界,相差何止千萬里!
顯然,宋玉是以鳳凰、鯤魚自比,喻指自己志向高遠而壯闊,有一種自視不凡的孤高情懷。而將蔑視的眼光,投向了目光短淺、鄙陋的籬鷃與澤鯢,表現出君子不與小人同日而語的傲然氣概。
宋玉雖未正面回答楚王的責問,但答案不是再清楚不過了嗎!
這一句雖化用了莊子的意象“鯤鵬”,但思致瑰偉,筆姿夭矯,極富映襯、宕跌生姿,氣度非凡:用“絕云霓”、“負蒼天”,極贊鳳凰翱翔之高,氣勢雄渾,音節鏗鏘;用“朝發”昆侖、“暮宿”孟渚,極嘆鯤魚遨游之遠,酣暢淋漓,意象奇突。這些構成了本句的雄邁之美和感染力。
上一篇: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