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注釋】
選自戰(zhàn)國《楚辭·卜居》?!恫肪印穫鳛?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quyua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屈原所作。多數(shù)學(xué)者研究認為,應(yīng)該是了解屈原的楚人在屈原死后記載下來的有關(guān)傳說。
寧:寧愿,寧肯。
昂昂:氣宇軒昂的樣子。
若:如。
將:還是。
泛泛:鳥浮在水面(另說“汜汜”,同義)。
鳧:野鴨。
偷:茍且偷生。
全:保全。
騏驥:駿馬。
亢軛:猶言并駕齊驅(qū)???,匹敵。軛,套在馬頸部的馬具。
駑馬:能力低下的馬。
鵠:天鵝。
比翼:猶言并飛。
鶩:野鴨。
【賞析】
屈原正道直行,受到朝中小人讒毀排擠,被放逐到漢北鄂渚。到頃襄王即位,又被放逐到更遠的沅湘流域。當(dāng)《卜居》出現(xiàn)時,屈原已經(jīng)流放三年,心中郁積了太多的不平與彷徨。為此,他不得不對自己的人生信念作了一次認真的反思和檢討。屈原說: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意思是:寧愿像千里馬一樣氣宇軒昂正直人生,還是像水中的野鴨子一樣,隨波上下,保全自己的軀體?寧愿與駿馬一起并駕齊驅(qū)馳騁千里,還是像駑馬一樣胸?zé)o大志平庸一生?寧愿與黃鵠一起比翼高飛,還是與雞和野鴨一起在地面爭奪食物?
屈原忠而見疑,信而被謗,流放數(shù)年后,依然報國無門,于是求卜于太卜鄭詹尹,借此發(fā)出一系列痛苦的疑問。但他的思想和核心價值取向始終圍繞著:是繼續(xù)堅守高潔的心性和節(jié)操,還是屈身逢迎以謀取私名。
屈原的回答是明確、堅定、正直和毋庸懷疑的,那就是始終堅守高潔的節(jié)操和品性,決不向邪惡勢力屈服。在“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的排喻中,出現(xiàn)了一褒一貶兩種對立的比喻形象,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未作取舍,而究其實,這種兩疑的句式正是詩人宣泄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一股凜凜正氣,沛然彌漫鼓蕩于字里行間。詩人取什么,舍什么,不是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了么。
再結(jié)合“與騏驥亢軛”、“與黃鵠比翼”的奇喻,詩人那搏擊長空、騰躍萬里的情志,不是凸顯得格外清峻、高潔么!而對奸佞小人的處世哲學(xué),則比之為“隨駑馬之跡”、“與雞鶩爭食”,斥之為“偷生”、“全軀”,那流溢出的鄙夷不屑之概,不正寄托著作者鮮明的思想傾向和深切的憎惡之情么。
《卜居》句式變化多樣,短到四言,長到九言,參差錯落,不拘一格,完全隨著情感的起伏而變化。而用韻自由,沒有固定格式,類似一種新文體——散文詩,也打破了傳統(tǒng)“楚辭”直抒情懷的模式,成為“不歌而誦”的漢賦先導(dǎo)。
上一篇: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采;楚莊愛細腰,一國皆有饑色。|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