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注釋】
選自《孟子·盡心下》。
【賞析】
這是孟子對人格美的一種評價。孟子說: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意思是:(善、誠信)充滿人的形體叫做美,充滿而且放出光輝叫做大。
孟子把人格劃分為六個等級:“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為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在這六個等級中,前兩個等級“善”“信”屬于倫理范疇。孟子認為,如果能將“善”“信”的原則(仁、義、禮、智)融入人格之中,使人的外在表現熠熠生輝,顯示出的就是美。所以,美是信、善相融洽統一的外在形式,是內美顯于外美,人格美顯諸于形式美。而充實之所以為美,則在于高尚的人格使得人的形體具有一種燦爛的光輝,并能通過人的直觀感覺到。
在孔子那里,美是作為善的形式來看待的,它有待于同“善”相統一;而在孟子這里,美已經包含著善了。這種對美與善關系的認識,比孔子更深一層了。后世在繪畫理論上有“以形寫神”、形神統一的說法,當是孟子“充實之謂美”觀點的引申和發展。
人格的后三個等級都比“美”高,但又都起始于“美”。“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廣大、更鮮明、更強烈,類似于壯美。“圣”是在大的基礎上進行了新創造,從而成為后代的楷模。“神”則是圣達到了一種非人力所能所為的高度。這樣一來,從“充實”之“美”到“神”,孟子第一次給美的形態作了等次上的區分。而后面三種形態“大、圣、神”都起于“充實之美”,所以孟子又說這種美是“若火之始燃,家之始達”。
總之,孟子的“充實之美”說體現了將倫理與美結合的最初嘗試,具有創新的意義。
上一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莊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