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注釋】
選自《孫子·形篇》。
九地之下:形容極深之處。九,并非實指,而是指極多。
九天之上:形容極高之處,喻疾不可擋。九天,喻指天空最高處。宋代梅堯臣解釋說:“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p>
【賞析】
孫子認為,當敵人進攻時,如果己方具有防守的條件,就要藏形以待,而當敵人防守出現漏洞,可以戰勝時,就要迅雷般地發起進攻。孫子說: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意思是:善于防守的部隊,要像藏于地下一樣不露任何形跡;善于進攻的部隊,要像從天而降一樣迅猛,令敵人防不勝防。
孫子從防守和進攻兩個方面,講了如何保全自己,攻擊敵人,奪取戰爭勝利的法則,自古為兵家所重視。
明朝后期,女真族在東北崛起。努爾哈赤不斷派兵騷擾明朝邊境,并一度攻到山海關。關鍵時候,兵部主事袁崇煥主動請纓,到山海關去組織防御,抵御女真族的進攻。
袁崇煥經過認真研究,提出一套防御措施,未被朝廷同意。于是關外以寧遠城為一道防線,袁崇煥親自坐鎮指揮,防守重點則轉向關內。1626年1月14日,努爾哈赤帶領13萬清兵,殺奔山海關而來。當時,寧遠守軍只有1萬多人,眾寡懸殊。袁崇煥將兵力深藏城內,不讓出城迎敵。同時,城外堅壁清野,燒掉所有民房。
袁崇煥又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在他的激勵下,全城軍民上下齊心,誓死保衛寧遠城。
清兵第一天攻城,明軍只在城墻上還擊。第二天,努爾哈赤令士兵披堅執銳強攻。袁崇煥沉著指揮,待清兵攻到城下,一聲令下,眾炮轟鳴,打得攻城清兵死傷大半,努爾哈赤也受了重傷。正當努爾哈赤準備撤軍時,袁崇煥率領明軍乘勝出擊,一直追殺三十多里,得勝而歸。
袁崇煥能夠以少勝多,正是應用了孫子“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戰術的結果。
上一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