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也。
【注釋】
選自宋·蘇軾《超然臺記》。
可觀:值得觀賞之處。
茍:只要。
【賞析】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從杭州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知州。次年,密州北城上一座舊樓臺修復后,蘇軾經常同賓客好友在上面飲酒賦詩,抒發情懷。其弟蘇轍為此臺取名“超然”。蘇軾便寫了這篇《超然臺記》,表達自己超然物外,無往不樂的人生態度: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也。”
意思說:萬物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只要值得觀賞,就能使人快樂,而不僅是那些奇特瑰麗的東西才能讓人快樂。
密州是一個非常窮僻的地方,交通不便,居處簡陋,而且天災頻仍,連年歉收,盜賊遍野,訴訟很多。即便是堂堂太守蘇軾家里,廚房里也空空如也,沒有什么食品,只能靠枸杞、菊花之類野菜充饑,生活的困頓清苦可見一斑。
在這樣一個窮苦的地方任職,對于剛從繁華杭州過來的蘇軾來說,當是一件很苦惱的事了。因此人們擔心他會抑郁不樂,很快就消瘦衰老了。孰料一年以后,蘇軾不但沒有消瘦蒼老,反而面容豐滿,精神矍鑠,連白發都一天天變黑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不為其他,只為作者有樂觀曠達的胸懷,能夠坦然面對,不以境況之苦自擾。他認為,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的不一定是奇異瑰麗的東西,他說,“凡物皆有可觀”,因而“皆有可樂”,既然“皆有可樂”,那么吃酒糟、飲薄酒也能一醉,吃瓜果、野蔬也可以果腹,樂在其中。正是有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心態,所以蘇軾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每到一地便興致盎然地登山臨水,探幽訪勝,樂在其中。即使到了密州這樣窮苦之地,也能在政事之暇,修葺舊臺,與朋友登臨觀覽,盡興快樂。這充分反映出他樂于一切“可觀”之事,知足常樂,達觀開朗的思想情懷。
上一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