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注釋】
選自宋·蘇軾《超然臺記》。
欲:欲望。
足:滿足。
有盡:有一定限度。
戰:斗爭,交鋒。
去取:丟棄和取用。
擇:選擇。
辭:推辭,辭去,放棄。
【賞析】
蘇軾的《超然臺記》作于任密州知州的次年(公元1075年),文章敘述了作者由杭州遷官密州的生活環境變化,在艱難的環境中怎樣悠然自處,以及登臺眺遠等等,并從中抒發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最后一段點題:“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外也?!比欢?,字里行間里,還是不經意地流露出了一絲超然之樂后面的苦悶: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strong>
意思說:人的欲望是沒完沒了的,而能夠滿足人的欲望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心里總存在著美、丑之間的斗爭,眼前老是進行著取、舍的選擇,那末,使人快樂的事就往往很少,令人悲哀的事卻常常很多。這實際上就是在追求禍患而拋棄福祿。
這一句想說明的是,不超然物外,便會有無限的悲哀。作者從禍福與悲喜的關系入手,認為人們所以追求福祿而躲避禍患,是因為福祿使人高興,禍患使人悲哀。然而事實上,人們求福反而致禍。這是因為人的欲望沒完沒了,而能夠滿足人的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于是有些人為了滿足其奢望,便總是在心里、眼前權衡、選擇,以至“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經常陷入矛盾和煩惱之中,這實際上是在追求禍患而放棄了福樂。求禍而辭福,就不是人之常情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受了外物的遮蔽,將人束縛在物質享受之中(“游于物之內”),而不能超然于物外(“游于物之外”)。物雖無大小貴賤之分,但人一旦被束縛在其中,便眼界狹小,頭昏目眩,難辨是非,恰如通過小小的縫隙觀戰,又怎能知道勝敗在哪一方呢?于是美好和邪惡交錯產生,歡喜和憂愁也就出現了,這正是令人感到可悲的地方。
所以,作者善于自我解脫,始終保持喜樂如常的生活態度,超然物外,從而使“樂”成為生活中的主旋律,斷言說,我到哪兒都不會不快樂啊!
上一篇: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