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出處】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譯注】評論畫的好壞以相像不相像為標準,這種見解和小孩子差不多。寫詩只限于摹寫形象,不講究神韻和意境,這種人一定不是懂得詩的人。鄰:接近。必此詩:指單純摹寫外形,不講神韻,意盡句中,不求言外之意韻。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在繪畫、詩詞等文藝創作中,不能只重形似,而要描繪出人或事物的神韻,創造意境,這才是上乘之作。[例1]蘇軾有句詩概括得好: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形似”,光描摹對象,有一般造型能力就可做到,多花點功夫總可以畫像。可是畫像了又怎么樣呢? 沒有進行任何藝術創造,僅僅做了客觀事物的記錄——一個比照相慢得多也不準確得多的記錄,不能給人以任何感染力。(范曾《漫談中國畫的欣賞》)[例2]歷來詠金山詩不少,但大都以刻畫摹寫為能事,構思雷同而缺乏情致,所以佳作寥寥,傳世絕少;只有唐人張祜“樹影中流見,鐘聲隔岸聞”頗得神韻。“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軾這兩句詩確是深刻的經驗之談。他寫游金山寺,便神思獨運,另辟蹊徑。(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
上一篇:《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