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注釋】
選自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有譽于前:在人前得到贊譽。譽,稱揚。
孰若:莫如,不如。
無毀于其后:不被人背后詆毀。毀,誹謗。
有樂于身:身體安樂。
無憂于其心:心里沒有憂慮。
【賞析】
韓愈一生熱衷仕途,為其政治、文學主張奔走呼號,但又屢遭挫折。因此其文學主張中既有“文以明道”的一面,也有“不平則鳴”的一面。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遇隱士李愿回盤谷歸隱,韓愈遂寫了《送李愿歸盤谷序》送他,文中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現出了憤世嫉俗的“不平”心態。他說: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意思說:與其在人面前得到贊譽,不如背后沒有人詆毀你;與其身體感官得到快樂,不如心里沒有絲毫憂慮。
韓愈所處的時代,唐王朝政治昏亂,藩鎮恣橫,他政治上受排斥、受打擊,經過一番宦海沉浮后,對社會生活現狀和官場進退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因此,他借李愿之口,刻畫了三種人:一是“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的“大丈夫”,二是“不遇于時”的高潔隱士,三是無恥之徒。“大丈夫”大權在握,聲勢顯赫,不可一世,但統治階級內部傾扎,達官顯貴胡作非為,往往招致飛來橫禍,不得善終。無恥之徒或趨炎附勢,奔走于權貴之門,或寡廉鮮恥,人格卑下,在亂世中推波助瀾,為虎作倀。唯有僻居山林、秉志守節的隱者,沒有炙手可熱的權勢,也無奢侈之極的淫樂。他們修道潔身,窮居安處,向往自由灑脫的人生和個性自由,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然而,他們達能兼濟天下、窮能獨善其身,都是才品兼備的有德之人。
作者認為,大丈夫“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而隱逸者“車服不維,刀鋸不加”,兩相比較,心生感慨,更加憧憬后者,蔑視前者:與其在人面前得到贊譽,不如背后沒有人詆毀你;與其淫逸耽樂一時,不如心里沒有絲毫憂慮。可以說,這既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憤激之詞,也是作者對人生道路和命運前途的冷靜思考和抉擇。
上一篇: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