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注釋】
選自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
川:大水。
不可防:不能堵塞。
弭(mǐ):消除。
塞:堵塞。
邦:城邦,國家。
傾:倒塌。這里指滅亡。
【賞析】
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這篇文章,根據鄭國大夫子產保護鄉校,讓人民暢所欲言一事發表評論,表達了自己希望廣開言路的主張。作者贊美子產尊重民眾意見,反對當權者阻塞言路的做法。他說: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意思說:河水不可以堵塞,言論不可以制止。下面的言路堵塞了,執政者就變成了聾子,國家就要覆亡了。
韓愈認為,治理國家應該廣開言路,使民情上達,避免閉目塞聽,盲目制定政策法規。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鄭國子產“以禮相國”,允許“眾口囂囂”,各言其志,讓人民自由發表意見。子產認為,人民議論執政者的善否,是正常現象,應該采取“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的態度。由于子產善于聽取百姓意見,順從民心民意,擇善而從,有過能改,取得了良好的治國效果,在強敵環伺,諸侯互相攻伐的戰亂情況下,鄭國維系了20年安定團結的局面,實屬不易。子產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而周厲王(《國語·周語》)專權貪暴,聽不得不同意見。凡有非議朝政,指責其過失者,均被殺掉。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卿士邵公勸導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強調了堵塞言論的危害性。他以治水須開通河道為喻,主張治理國家,應該讓人民暢所欲言,發表政見。然而周厲王拒絕了邵公的勸誡,繼續暴政虐民,最后被人民起義趕下王位,流放于彘(今山西省霍州)。
韓愈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河水不可以堵塞,言論不可以制止。否則,下面的言路堵塞了,民情不能上達,執政者變成了聾子,國家就危險了。
中唐之際,藩鎮割據,“有君無臣”,尾大不掉。韓愈以史為鑒,發出“誰其嗣之,我思古人”的感嘆,希望出現一個像子產一樣的政治家,來治理國家,使唐帝國得以中興,用心可謂良苦。
上一篇: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