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注釋】
選自唐·韓愈《雜說·四》。
伯樂:姓孫名陽,春秋秦穆公時人,善相馬。伯樂本為掌天馬的星名。因孫陽善于相馬,乃稱之為伯樂。文中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當權者。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駿馬。文中比喻杰出人才。
【賞析】
這是韓愈《雜說》的第四篇,作者以千里馬為喻,感嘆人才難遇知音,是一篇托物喻義的佳作。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意思說:世上有了善于識馬的伯樂,然后才能選出千里馬來。千里馬時常都有,但善于識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這一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以此為喻,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果得不到薦舉提拔,有如千里馬不遇伯樂,不被發現,便沒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
千里馬的存在,原是客觀事實,并非取決于有否伯樂。韓愈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當時藩鎮割據,政令不通,社會不得安寧。唐德宗、唐憲宗為了追求“太平”,實現“中興”盛世,亟須謀臣勇將鏟除叛亂,匡扶朝綱。然而由于豪門權貴當道,大量有才干的下層人士埋沒鄉閭,得不到薦拔和任用,不能為國家社稷出力。正所謂伯樂不常有,雖有千里馬,不能被發現,也只能在凡夫俗子的手下默默無聞,老死馬棚,不能以千里馬著稱。所以,千里馬不遇伯樂,發揮不了千里馬的作用,實際上等于不存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認為,有了善于識馬的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涌現出來。
杰出人才不被了解與任用,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并非自唐代始。對于這個問題,作者不是一般的從受壓抑的知識分子出發,去抒發懷才不遇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別具只眼,緊緊抓住人才的發現比人才本身更重要這一點,深刻揭示出人才埋沒的原因,不是天下無才,而是缺乏發現人才、了解人才的“伯樂”。這就把批評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身居高位的當權者,他們自視高大,目空一切,卻無伯樂之識,所以他們才是埋沒人才、扼殺人才的元兇。
上一篇: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