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遺葛牛羊,亳眾往耕①,似無此事。圣人雖委曲教人,未嘗不以誠心直道交鄰國。桀在則葛非湯之屬國也,奚問其不祀?即知其無犧牲矣,亳之牛羊豈可以常遺葛伯耶?葛豈真無牛羊耶?有亳之眾自耕不暇,而又使為葛耕,無乃后世市恩好名沾沾煦煦者之所為乎?不然葛雖小,亦先王之建國也,寧至無牛羊粢盛哉?即可以供而不祭,當勸諭之矣,或告之天子以明正其罪矣,何至遺牛羊往為之耕哉?可以不告天子而滅其國,顧可以不教之自供祭事而代之勞且費乎?不然是多彼之罪而我得以藉口也,是伯者假仁義濟貪欲之所為也。孟子此言其亦公劉、太王好貨色之類與②?
【譯文】《孟子》一書記載:商湯把牛羊送給鄰國的葛伯,還派亳地的百姓為他耕田種谷,以便作為祭品用來祭祀。歷史上恐怕沒有這樣的事。圣人雖然善于使用曲折婉轉的方法教導人,但未嘗不以誠心直道結交鄰國。夏桀當時還在,葛國不是商湯的屬國,商湯怎么會過問他不祭祀的事呢?即使知道葛伯沒有牛羊作祭品,亳地的牛羊能夠經常送給葛伯嗎?葛伯真的是沒有牛羊嗎?亳地的民眾耕種自己的土地還忙不過來,而又派他們為葛伯去耕種,這種事,恐怕是后世那些用小恩惠換了點兒好名聲就沾沾自喜的人干的吧?不然的話,葛國雖小,也是先王的封國,至于沒有供祭祀用的牛羊谷米嗎?既然有可供祭祀的祭品,葛伯不祭祀,就應當規勸他,給他講道理,或者報告天子,讓天子公開懲治他,何至于送給他牛羊、讓老百姓去為他耕種呢?能夠做出不報告天子就消滅他的國家的事,難道不能教他自己準備祭品而要費錢費力去代勞嗎?不然的話,這樣做就是為了加重葛伯的罪名而有了攻打他的借口,這是主張霸道的人借仁義之名而實現自己貪欲的所作所為。孟子這樣說,也和把公劉、太王說成是好財好色之人是同類的說法。
注釋
【注釋】①遺葛牛羊,亳眾往耕:《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②孟子此言其亦公劉、太王好貨色之類與:事見《孟子·梁惠王下》。其文為:“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上一篇:孟子謂文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雖非文王之心,最看得時勢定。文王非利天下而取之,亦非惡富貴而逃之,順天命之予奪,聽人心之向背,而我不與焉。當是時,三分天下才有其二,即武王亦動手不得。若三分天下有其三,即文王亦束手不得。《勺》之詩曰:“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天命人心,一毫假借不得。商家根深蒂固,須要失天命人心到極處;周家積功累仁,須要收天命人心到極處。然后得失界限決絕潔凈,無一毫粘帶
下一篇:漢以來儒者一件大病痛,只是是古非今。今人見識、作為不如古人,此其大都。至于風會所宜,勢極所變,禮義所起,自有今人精于古人處。二帝者,夏之古也。夏者,殷之古也。殷者,周之古也。其實制度文為三代不相祖述,而達者皆以為是。宋儒泥古,更不考古昔真偽,今世是非。只如祭祀一節,古人席地,不便于飲食,故尚簠簋籩豆,其器皆高。今祭古人用之,從其時也。子孫祭祖考只宜用祖考常用所宜,而簠簋籩豆是設,可乎?古者墓而不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