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縱囚論》。
立異:故意與眾不同。
逆情:違反情理。
干譽:求取好的聲譽。
【賞析】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冬,太宗同意放死囚290人回家探親,約定期限自動歸獄,結果到期那天,都回到了獄中,因下詔大赦,免去290人的死刑。事見《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唐太宗)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應期畢至,詔悉厚之。”史稱“縱囚”。
唐太宗縱囚一事,在封建社會被譽為以德治國的范例,史家稱為“德政”。但歐陽修有不同看法,于是寫了這篇《縱囚論》予以批駁。歐陽修從維護法律尊嚴出發,認為唐太宗縱囚是沽名釣譽,不可師法,并對此舉的弊端,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同時,他還提出了關于法制和人情的論點,歐陽修說: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意思說:不以標新立異的行為以為高尚,不做違反情理的事情求取聲譽。
歐陽修認為,“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縱囚不合人情法理。君子講究信義,寧愿為義而死,不愿茍且人世,但面臨為義而死,真能視死如歸也是很難做到的。而死囚是小人中的罪大惡極者,卻放其回家,讓其自己到期回來服刑就戮。這樣做,在唐太宗一方,是以君子都不易做到的事情,期望小人中的罪大惡極者必須做到,在死囚一方,則是小人的劣行超越了君子。所以是違背人情法理的。
那么,死囚放歸后,會不會因為太宗的恩德而受到感化呢?歐陽修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唐太宗縱囚,“意其必來而縱之”,不過是為了“求名”罷了,而死囚則是“意其必免而復來”,則是為了求生而已,所以并不會有什么改過自悔的德性。原因很簡單,唐王朝文治武功,何其輝煌,都不能使小人不犯極惡大罪,難道一日之恩,就能使小人視死如歸而存信義了嗎?顯然不能。
因此,為政之道應該講法,依法治國,依法治刑典。不講法治,而試圖以個人情感之好惡放歸死囚,終究是一件荒謬的、不合情理的事情。最后作者鮮明地提出,立法應該“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表達了他順應人情、嚴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上一篇: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