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注釋】
選自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
鞠躬:彎曲著身子。這里指對國事謹慎勤勉。
已:停止。
【賞析】
蜀漢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時隔一年,蜀漢面臨的形勢起了很大變化。一年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事前經過長期準備,朝廷上下沒有不同的聲音。然而由于前鋒馬謖潰敗街亭,迫使蜀漢大軍不得不放棄已占有的土地,退守漢中。一年后,諸葛亮再次提出北伐,朝廷各方面便多了不少疑慮與質詢。為了解除人們的疑慮,諸葛亮寫了這篇《后出師表》。
但是,在這篇表奏中,諸葛亮并未對北伐是否一定勝利表明態度。因為諸葛亮清醒地看到,“難平者,事也”。想當年,曹操東征西討,削平群雄,以為天下大定,孰料赤壁一戰,敗于吳蜀聯軍,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建國之初,事業蒸蒸日上,誰知荊州失守,伐吳敗績,又陷入了處境危艱的地步。所以作者無奈地說,事情的成敗利鈍難以逆料,自己唯有畢生努力而已:
“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意思是:不辭勞苦地貢獻自己的一切,直到死才停止。
諸葛亮是蜀漢先朝老臣,他27歲時,受劉備三顧茅廬之請,出山輔佐劉備,確立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兵敗,病死白帝城。彌留之際,沉痛托孤,囑咐諸葛亮說:“若嗣主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的這個遺囑,披肝瀝膽,超出了一般君臣關系。
此后,諸葛亮念念不忘劉備的知遇之恩,為了鞏固和發展蜀漢政權,他數次南征,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鞏固的大后方。為了實現先帝遺命,他明知敵強我弱,仍然千里奔波,率軍北伐,最后病死于五丈原軍中。
作為一代名相,諸葛亮一直在逆境中堅持奮斗,竭忠盡智,慘淡經營,苦苦支撐著蜀漢政權的大局。因此,這句“鞠躬盡力,死而后已”,成了諸葛亮盡忠國事的千古名言。后來,本句演變成了成語,常用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上一篇: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