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積于忽微:從不為人注意的細微小事積累起來。忽微,極細小的事情。
所溺:沉溺迷戀的人或事物。
【賞析】
唐末五代時期的君主,大都出身軍閥,缺乏治國長策,一旦占有千里之地,便耽于逸樂,縱情聲色,終至敗亡。后唐莊宗李存勖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初即晉王位,夙興夜寐,憂勞國事,國力日盛,兵鋒所向,生擒燕王劉守光、劉仁恭父子;消滅后梁,殺了梁末帝朱友貞;討伐契丹,軍威遠播,其時意氣風發,“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但在報了晉的三個宿仇后,李存勖耽于游樂,荒淫無度,寵信伶官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任其敗政亂國,以至“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從李存勖的先盛后亡中,歐陽修總結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教訓: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意思是:禍患常常是從小事積累起來,而智勇之士亦多被自己溺愛的人所困惑。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人們稱賞的“盛世”,然而,由于統治者荒淫腐化,社會矛盾日益擴大,到仁宗慶歷初年,就引發了以王倫、李海為首的暴動,西夏又在西北邊境屢敗宋軍。為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力圖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卻接二連三遭到當權派的打擊。為此,歐陽修憂心忡忡,擔心五代歷史重演,遂撰寫了74卷《新五代史》,通過對五代政治與歷史人物的記述和批判,表現了對當時弊政的不滿和擔憂。
這篇《五代史·伶官傳序》,就從李存勖速興速亡的歷史中,總結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經驗教訓,警示北宋統治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政者要善于鑒往知來,謹慎自勉,以求國家興盛、人民安定,免予戰亂和亡國之痛。作者痛恨統治者的自滿、“逸豫”,以及溺于奸邪小人,憂國情深,所以語重心長。當時的北宋統治者,尚沒有墮落到李存勖那樣的情況,但是,“禍患常積于忽微”,所以應該防微杜漸,及早防范。而且,正是由于“智勇多困于所溺”,而足以溺人者,“豈獨伶人”,所以應該居安思危,高度警惕。
上一篇: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鯨兮,固將制于螻蟻。|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