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注釋】
選自漢·賈誼《吊屈原賦》。
彼:那。
尋常:八尺為尋,二尋為常,此形容狹小。
污瀆:臟水溝。
豈:難道。
吞舟之巨魚:典見《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吞舟,形容魚很大,可以吞下小船。
鳣鯨:兩種體積很大的魚。
制于:受制于,受困于。
固:本來。
螻蟻:螻蛄和螞蟻。螻,螻蛄。蟻,螞蟻。
【賞析】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賢臣,他“博聞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實(shí)現(xiàn)圣君賢相、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美政”。政治上,他對內(nèi)主張改革弊政,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振興楚國。因受小人讒毀、排擠,被楚懷王放逐到漢北鄂渚九年。頃襄王即位后,更被放逐到更遠(yuǎn)的沅湘流域。賈誼同情屈原,他說:
“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意思是:那種狹小的污水溝,怎能容納下吞舟的大魚;像那能橫渡江湖的大魚,到了小水溝里,自然會受困于螻蛄和螞蟻。
賈誼認(rèn)為,像屈原這樣的正道之士,猶如橫渡江湖的大魚,一旦失去了大江大湖,身陷尋常的污水坑中,就連螞蟻(喻小人)也要欺負(fù)他了。
這里,賈誼名義上是吊屈原,為其不幸鳴不平,實(shí)際上是感懷個人遭際,作賦以自傷。賈誼少有文名,二十多歲時,便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為了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他多次上疏言政,力主削弱藩王勢力;他特別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積儲糧食,以避免饑荒餓殍,穩(wěn)定社會秩序;對外主張抗擊匈奴,保衛(wèi)邊疆不受侵?jǐn)_。然而,他的宏圖大志像屈原一樣,無法實(shí)現(xiàn)。由于受朝中重臣周勃、灌嬰等人排斥,漢文帝三年(前177)被貶出京,做了長沙王的太傅,遭受到一次重大的政治挫折。
賈誼與屈原惺惺相惜,同聲相求,因此借屈原有志不得伸的悲慘命運(yùn),傾訴自己政治上受排擠、有志不得伸的哀怨與憂傷。
上一篇: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天不可預(yù)慮兮,道不可預(yù)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