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注釋】
選自宋·蘇軾《留侯記》。
高祖:漢高祖劉邦。
項籍:楚霸王項羽。
忍:容忍,忍耐,以待時機。
【賞析】
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臣,在楚漢相爭中,張良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名垂千古。然而同樣是這個張良,在秦王朝一統天下后,為了替韓報仇,也曾逞匹夫之勇,結交刺客,錐擊秦始皇于博浪沙,失敗后逃奔下邳。圯上老人(即黃石公)否定了張良行為的勇敢性,以能大忍者才能有大勇教導之,要其能“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的《留侯論》就此事發表看法,把“能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能忍”不僅是張良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也是劉邦戰勝項羽以成帝王之業的關鍵: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strong>
意思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勝利,西楚霸王項羽之所以敗績,關鍵就在有無度量、能忍與不能忍的問題上。
蘇軾認為,“能忍”對于事業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劉邦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就在于是否有能忍的度量。他舉出著名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一是鄭伯肉袒迎楚莊王,能忍而不戰退敵,二是越王勾踐歸臣妾于吳,能忍而終于滅吳。結合張良的故事,本句又將楚漢相爭中的劉邦、項羽相對比,前者為帝王,后者身首異處,成敗也只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蘇軾認為,項籍不能忍,百戰百勝而終歸于失敗,自刎烏江;劉邦能忍,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最后戰而勝之,突出了“能忍”的巨大作用。當然,劉邦之能忍,在蘇軾看來,應該歸功于張良的促成,如韓信遣使求假封為齊王時,劉邦憤然不悅:“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留侯論》)
然而,不管是鄭伯、勾踐,還是劉邦、張良,只要能忍而愿意屈從者,皆是因為胸有大志,抱負高遠。凡胸有大志、抱負高遠的人,為了成就大業,都應有“能忍”的度量。人們熟知的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中,他后來之能成王拜將,取得顯赫的功績,也是由于“能忍”的緣故。
蘇軾從張良“忍小忿而就大謀”一事演繹推理,將劉邦之所以勝利,歸因為能忍,項羽之所以失敗,歸因為不能忍,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劉邦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項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能順應歷史潮流當是其取勝的關鍵,而“能忍”,只不過是楚、漢相爭中,由歷史傳記學家繹出來的一個小插曲罷了。如果將“能忍”視作事業成敗的關鍵,并進而推演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其片面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