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注釋】
選自宋·蘇軾《賈誼論》。
所取者:要達到的目的。
待:等待時機。
就:向往。
忍:忍讓。
【賞析】
賈誼具有輔佐帝王的經世之才,是西漢初年年輕有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為了鞏固漢朝統治,他曾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政治的主張,受到漢文帝的賞識。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大臣的妒忌和不滿。他們散布“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不久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回到長安,做了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墜馬而亡,賈誼自傷失職,抑郁而死,年僅33歲。蘇軾就此評論說: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strong>
意思是:想要達到長遠的目標,就必須有所等待,想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有所忍耐。
古代許多賢才之士,都有建立功業的才能,可是有的人卻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萬分之一,這其中的因素多多,但未必都是君主的過錯,實際上,也與他們自身的原因密切相關。賈誼雄才大略,具有輔佐帝王的才干,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英年早夭,令人感嘆不已。就他自身而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既不能耐心等“待”時機,也不能為了實現遠大的抱負而“忍”讓。
蘇軾認為,賈誼生逢其時,遇到了像漢文帝那樣的英明君主,尚且不能受到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圣明的君主,難道就終生不能有所作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是位圣人,孔子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走遍天下,只要不是無道的國家,就想去扶助它:他打算到楚國去,先派弟子冉有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接著又讓子夏去重申這個意思。為了遇到了解自己的君主,他不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努力。孟子到齊國游說,他的意見未得齊王采納,離開齊國的時候,在晝地停留了三天,想等齊王回心轉意召見他,直到希望破滅了,才離開晝地。他當時抱著一線希望說:“齊王也許還會召見我。”可見君子不忍心離開他的君主,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有賢才的人,也是很懂得愛惜自己的。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曾經問孟子:“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當今天下,如想平治天下,除了我還有誰呢?我又怎么會不高興呢?”所以,君子欲發揮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應該像孟子一樣愛惜自己。如果做到這一步還不被任用,就可以知道天下確實沒有有作為的君主了,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遺憾了。
所以,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像君子那樣,要想達到長遠的目標,就須有所等待,要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就須有所忍耐。賈誼既不能等待,也不能忍耐,就是他自己自絕于天下了。
上一篇: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