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注釋】
選自唐·韓愈《進學解》。
患:擔憂,顧慮。
有司:指主管的官吏。
行:品行,品德。
【賞析】
韓愈青年時代以才自傲,認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屢試不第,到第四次才考上進士。其后,吏部三次調試,未能得官。到他35歲時,才授以四門博士(地位低于國子博士)之職。其后,貞元十八年至元和七年,韓愈一直任國子博士,在唐代,博士被視為閑官。韓愈仕途失意,久不遷官。于是寫了《進學解》,文中以先生勸學,生徒質問的方式,抒發了自己的一腔憤懣之情。他說:
“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意思是:學業擔心不精通,而不必擔憂用人部門不明察;品行修養擔心不到家,而不必擔憂用人部門不公正。
韓愈勸導學生說,當朝君圣臣賢,勵精圖治,注意識拔人才。所以,大家應該加強“業”和“行”兩方面的修煉,只要學業精,有才華,就不愁不被發現;只要品行好,為人正派,就不愁不被錄用,無須擔憂朝廷的用人部門不明不公。
這句話從正面鼓勵學生,完全是正確的,至今也沒有過時。老師們也常以此教育學生:只要學業優秀,品行好,就一定能夠脫穎而出,為有關單位發現和任用。
然而,韓愈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導學生。韓愈作了十多年博士,久不遷官,使他感到憤慨而悲哀。他巧妙地借學生之口,質詢這一教誨的可信度,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快。學生們贊揚說,“先生之業,可謂勤唉”;“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意思說,先生為學勤勉,六經、諸子無不精研;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瀾,大有功于儒道;先生博取先秦西漢諸家文字之長,寫作古文得心應手;而且先生敢作敢為,通曉治道,為人處世,可謂有成。先生的“業”、“行”均很有成就,卻遭際坎坷,不得其用,如此看來,業精、行成有什么用呢?
作者于是借這個話題,闡述了一番其中的道理。他以工匠、醫師為喻,說明“宰相之方”,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錄用。又說盂軻、荀況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而自己“學雖勤而不由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所以被投閑置散,也沒什么可抱怨的。若還不知足,不自量力,豈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嗎!
韓愈一面承認自己“學勤”、“言多”、“文奇”、“行修”,一面貶抑自己“學”不由統,“言”不要中,“文”不濟用,“行”不顯于眾。這一褒一貶,大有深意。學生的褒,內容具體,實實在在,使人信服。而自貶的話,空泛無依,表面謙遜,實是顯耀。但語言溫婉,不會得罪人。所以,宰相看了,同情他,贊賞他,給他升了職。據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說:“據本傳(《唐書·韓愈傳》)云:‘再為國子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上一篇: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