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
【注釋】
選自晉·左思《三都賦》序。
美:贊美。
宜:應。
【賞析】
左思的《三都賦》,相傳構思十年乃成。基本上是模仿漢代班固《兩都賦》、張衡《兩京賦》的筆法,分別寫了魏、蜀、吳三國的都城,寫成后,人們爭相傳抄,一時形成“洛陽紙貴”的現象。
雖然賦作模仿了前人的體式,但左思對賦的看法卻與前人不同。兩漢時期,有所謂“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之分。前者按內容側重在抒情,后者則側重于體察物象,風格上傾向于寫實。辭人之賦從文體上看,體兼詩騷,文雜論辯,辭尚侈麗,形成了漢賦在寫作上的獨特格局,即:文尚鋪陳,敘寫眾類而不厭其繁;筆競辭藻,薈萃群采而不流于靡。其中以大都會為題材的作品,先后有揚雄的《蜀都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和《南都賦》等。
左思的《三都賦》,雖然在寫作規模和格局、敘寫的層次和界限上模仿了《兩都賦》和《兩京賦》,但左思在具體寫作時,卻反對像漢賦那樣夸張失實、鋪寫無據。他說:
“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
意思是:作者寫出詩來,是因為要表達心中的情志;登高作出賦來,是因為要歌頌看見的事物。美化一種東西,貴在按照它的本來面目,贊賞一件事情,應該根據它的實際。
左思認為,詩人有感于物,志之所之,情之所動,發而為詩。但是在創作時,又不能夸張失實,鋪寫無據。而應該做到“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易本其實”,也就是說,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美化它,才是最可貴的;根據事物的實際來贊賞它,才是最合宜的。
左思的《三都賦》,醞釀構思了十年之久,就是本著這樣的主張來寫作的。左思這種切實的創作態度,形成了《三都賦》鮮明的特點:
一是題材取精用宏,把魏、蜀、吳三都描繪成一幅絢爛而秀麗的山水圖畫。在這幅畫里包含著三國之都城全盛時期的人物情態和社會風貌;二是先勾勒都城的地理形勢、山川形勝和社會的殷繁,然后把所敘寫的事物分別安置在相應的境地上面。形形色色,凡是應當寫的,則翰墨淋漓,筆無滯情;凡不該寫的,則控制約束。敘事寫實廣而不侈,約而不隘,恰到好處;三是敘事體物的筆法趨于謹密和工細,揚棄了漢大賦“神物則出非其所”、“于辭則易為藻飾”、“于義則虛而無征”等意出夸張的方面。所寫的山川城邑,皆能從地圖上考證出來;所寫的鳥獸草木,都是地輿、方志記載的實物;所寫的風謠歌舞,則是直接反映三都風俗和人情的。
正因為如此,今天讀《三都賦》,可以比較真實地了解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地的風物人情。
上一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