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注釋】
選自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
凋:凋殘,零落。
衣帶:衣服。帶,衣服外面栓的腰帶。
伊:你,他。
度:次,遍。
驀然:突然。
闌珊:歇息,將盡。
【賞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及文學創(chuàng)作時,認為古今能成就大事業(yè)的人,都必須經歷三種境界。他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意思說:古今凡是有大作為的人,必須經過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三個詞人的三段詞,形容成大事業(yè)者、大學問者必須經歷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用的是宋代晏殊《蝶戀花》中的一句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比喻人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精神不倒,勤于探索的精神。第二種境界,用的是宋代柳永《蝶戀花》中的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為了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理想,甘愿吃苦,不怕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歷經磨難,終不后悔的精神。第三種境界,用的是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經過艱苦的探求,豁然有所領悟,有了突破,終于取得了成功的喜悅。
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也說過相同的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未有未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他強調,要達到第三種境界,必須先經歷第一、第二種境界,即能在逆境中精神不垮,志意不倒,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而不后悔,才能堅持到底,最終走上成功之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后來,人們又用這三種境界來比喻創(chuàng)作構思中經歷的三個階段。
上一篇: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