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從《三百篇》至今日,詩之傳者,都自性靈,不關堆垛。
【注釋】
選自清·袁枚的《隨園詩話》。
性靈:即性情,指詩人的真性情或真心真感情。
堆垛:堆積,堆疊。指賣弄學問。
【賞析】
袁枚論詩,標舉性靈。認為詩歌的本質是表達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強調詩歌創作要抒寫詩人心靈,見出真性情,將思想情感自然新鮮地表現出來,不必講境界的大小、格調的高下,更不要賣弄知識學問。他說:
“從《三百篇》至今日,詩之傳者,都自性靈,不關堆垛。”
意思說:從《詩經》三百篇,到當今時代,流傳下來的優秀之作,都是抒寫性靈的,而非那些堆砌辭藻、賣弄學問的詩歌。
作者指出:“詩者,人之性情也。”“作詩不可以無我。”又說:“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詩難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隨園詩話》)他還借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話說,只有“解風趣”、“寫性靈”的詩人才是真正的詩人。這就是袁枚“性靈說”的由來。
“性靈說”要求詩歌自由地表現詩人個性,真實地體現人的欲望感情。在袁枚看來,有無“性情”關系詩的根本。一切題材內容、音韻格律、語言風格……都應該為表現詩人的真性情服務,做到“有定而無定,恰到好處”。就藝術表現來講,他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暢之美,反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對以學問為詩。主張詩歌風格多樣化,“凡作詩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人的個性不同,情感的性質不同,因而表現的方式、風格就會不一樣。溫柔敦厚,含蓄不盡,流虹掣電,發泄無余,因人、因事、因時,言各有宜,都是發于性情之響,不能強調某一種而排斥另一種。性靈說不僅重視性情之真,同時強調靈感的作用,他以為,詩人只有有了靈感,才能各抒襟抱,見出性情之真,才能花樣翻新,顯出層出不窮的創造力。這充分表明,把真實的感情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是性靈說的真諦所在。
袁枚認為,詩歌的內容應該像生活本身一樣豐富,此性情之正,由此亦見性情之真,只要感受真實,“夕陽芳草尋常物”,皆可入詩。他說:“鳥啼花落,皆與神通。”(《續詩品》)說明詩人無往而不可以寓其性,而不是把題材限制在某一個方面,并認為艷體詩古今不廢,宮體詩也是一格(《再與沈大宗伯書》)。對于格調,在袁枚看來,足以窒礙性靈,但他并不完全廢棄。他所反對的,只是嵌在一個固定框子里的格調。他認為,“詩在骨不在格”,“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隨園詩話》)。由此可知,他主張以性情為主的自然的活的格律,而不是束縛人性情的死格律。
由于以性靈論詩,袁枚看到的是具體的詩人和詩,因此衡量詩的標準,只有工拙之分,而無古今的區別。他在《答沈大宗伯論詩書》中說:“詩有工拙,而無古今。”因為“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主張不以時廢人,不以人廢詩,就詩論詩,不拘一格,打破貴古賤今,尊唐抑宋的界限。他宣稱對于古今人詩,對于不同流派、不同風格,只要表現性情,便“無所不愛”、“無所偏嗜”。因此,他反對模唐仿宋的擬古主義詩風,更反對一切疊韻、和韻、用僻韻、用古人韻等束縛性靈、以文字為游戲的作法。對肌理派倡導以學問為詩的“掉書袋”的風氣亦予以否定。
但是,袁枚并不反對學古,他認為“格律莫備于古,學者宗師,自有淵源”,“不學古人,法無一可”,不否認詩歌的形式及其藝術技巧有繼承的關系,只反對襲古、泥古,因為如果“競似古人,何處著我”(《續詩品·著我》)。主張以自己的性情為基本出發點進行繼承與創新:“人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繼承之中,孕育著創新的因素,師古和師心是互相結合的。
袁枚的詩歌創作,確能如他所說,直抒“性情”,即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比之那些模擬格調,或以考據文字為詩的作品,別具一種清新靈巧的風格。“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雨來蟬小歇,風到柳先知”(《起早》);“十里煙籠村店小,一枝風壓酒旗偏”;“綠影自遮南北路,春痕分護短長橋”(《春柳》)等詩句,意境明晰,文辭暢通,自有韻味,不像神韻派那樣朦朧隱約,不著實際。當時,與袁枚齊名的詩人還有趙翼、蔣士銓等,詩論主張和袁枚相近,基本上同屬性靈派。
性靈說在當時獨樹一幟,具有革新意義,對當時擬古主義與形式主義詩風,起了很大的沖擊作用。但他往往離開具體的社會生活,把“性情”推向極端,最終成了僅憑個人“靈犀”寫詩,而他所說的抒寫個人“性情遭際”,多是對個人生活瑣事的詠嘆和對風花雪月的歌唱,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所以,亦不免存在某些缺點和不足。
上一篇:眾人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言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