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茍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以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
【注釋】
選自清·劉大櫆《游萬柳堂記》。萬柳堂,在今北京大興縣南花園村。
朘(juān):剝削。
殷憂:深憂。殷,深切。
暇:閑暇,空閑。
苑囿:園林。
【賞析】
萬柳堂是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士馮溥于北京廣渠門內修建的一處私家園林,植柳萬株。其規制恢宏,建造精美,名噪京師。康熙年間,顯貴名流們常到萬柳園宴游,不少文人都有詩文記述萬柳堂的秀麗景色,使之一度成為京城名園。然而后來卻名存實亡,衰敗得連一株柳樹都沒有了。劉大櫆這篇《游萬柳堂記》,就是以此為著眼點,寓意人世間的富貴升降盛衰之理與此園相類: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茍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以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
意思說:(萬柳園由盛而衰)人世間的富貴,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概和萬柳園的結局差不多。然而當前讀書人所希望的,不外乎就是富貴。而那些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正忙著為國家深憂操勞,不得閑暇來園觀賞,又何必盤剝民脂民膏來修建豪華的園林呢!
清代康熙年間,一些貴極富溢的達官顯宦們,為了炫耀自己的聲名和威勢,不惜大興土木,修建“別館以自娛”。然而建成之后,又“不得久居其中”,以致后來人事變遷,逐漸廢棄衰敗。作者劉大櫆曾三次游萬柳堂,看到的是一次比一次蕭條的景象,深感人世間的富貴盛衰就如同這萬柳堂一樣,雖然興盛一時,名噪一時,終究歸于沉寂。這不正是那些為富而驕者的寫照嗎。
因此,本句旨在規勸讀書人自重,作者認為,當前讀書人所希望的不外乎就是富貴,但富貴終有盛極而衰的時候,所以不宜貪戀追求。同時告誡那些“身在富貴中”的官員們,要真正把心思放在政務上,為國為民盡到自己的本分,而不能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建造了豪華園林又不去居住,更不能僅是為了向人夸富比富,炫耀自己的身份,就大肆揮霍,造成極大浪費。
本句道出了富貴不可恃、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道理,語義警策,深含哲理,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上一篇: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到。|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眾人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