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注釋】
選自明·袁宏道《滿井游記》。
曝沙之鳥:在沙洲上曬太陽的鳥。曝,曬太陽。
呷浪之鱗:在水面慢慢地吸水的魚。呷,小口兒地喝。鱗,這里代指魚。
鬣(liè):魚類頷帝的
【賞析】
袁宏道的《滿井游記》,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游記散文。文中將北京郊外初春優美的自然風光形神兼備地描繪了出來,如鳥瞰滿井,作者描寫道:“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僅用12個字,就將生機勃勃的春景凝練、灑脫、富于感情色彩地勾勒出來。接著用細膩的筆調、特寫式的鏡頭,寫水、寫山、寫田野。三組鏡頭,三個優美畫面,依次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初春二月北京郊外特有的風韻。隨后,作者又移情入景,寫出了最富情趣的神來之筆:
“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意思說: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在水波中吸水的魚兒,個個都那么悠然自得,它們的毛羽和鱗鰭之間,都流露出了喜色。
本句中,“曝沙”二字表現鳥的安閑恬靜,“呷浪”二字刻畫魚的自由天真,煉字煉意,皆能傳神寫照,一動一靜,將鳥、魚寫得跟人一樣,在春光中悠然自得,活靈活現,享受著初春的清新氣息。尤有甚者,作者還從鳥、魚的“毛羽鱗鬣”之間,感受和發現了“喜氣”,其體察物情,可說是深入其內里精神了。然而,這決不是鳥、魚高興,而是作者心中的喜悅之情投注到鳥、魚身上,便感受到鳥、魚身上也有了“喜氣”。
顯然,這里描寫的,完全是一種人化的自然。作者將人的情感移入物中,使自己的情與物之景水乳交融,將春的無形情思化為有形的美景,便使這些景物處處都帶上了詩意化的美麗和情感化的色彩。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美感經驗的分析(三)物我同一》中談移情作用時說:“最明顯的例是欣賞自然。大地山河以及風云星斗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情感,有生命,有動作,這都是移情作用的結果。”又說:“在聚精會神的觀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有時物的情趣隨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隨著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云花鳥都隨著黯淡愁苦。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本句的描寫完全符合朱光潛先生的分析,袁宏道用自己的情感審視自然,一切自然美便都具有了詩意,都成了美的和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以這種審美經驗表現自然美,自然能夠達到人們所極力追求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近來覺得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使后人讀之,如真見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謂本色,此為上乘文字。|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