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出處】
《增廣賢文》,寫成于明代萬歷年間,經后代不斷修訂、增補而成,是中國古代兒童傳統蒙學書籍之一。
【譯文】
是非糾紛大都是因為語言而引發的,煩惱憂愁則是和爭強好勝分不開的。
【賞析與啟迪】
人的嘴有兩個作用,一是吃喝,滿足身體需要;二是說話,表達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離不開語言,但說話要注意場合,掌握分寸,講究技巧。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如果不分場合和對象,信口開河,肯定是不行的,還會因此帶來許多麻煩。
為人處世也不能太爭強好勝,要學會忍讓和寬容,不能事事都要分個高下,爭個你輸我贏。尤其是在處理一些矛盾糾紛時,適當地妥協和退讓,不僅可以緩解矛盾,還能體現出自己的涵養。當然,妥協是要講原則的,不出頭也要分情況:為了私人恩怨、個人利益,那個“頭”不能出;為了公平正義、集體利益,這個“頭”就必須出。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要做到語言文明,不妨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首先要學會凈化語言。不說臟話粗話,不散布有礙于同學間團結的言論。其次要做到“三會”。即一會使用尊稱,不相互起、叫綽號;二會使用謙讓語,如“請”、“您”、“對不起”、“沒關系”、“請原諒”等;三會在一定場合使用問候語。如“早上好”、“晚安”、“再見”等。最后還要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做到語句清楚,音量適度,不大聲喧嘩、嬉鬧,以免影響他人學習和休息。
上一篇:《是故欲人之愛己也,則必先愛人;欲人之敬己也,則必先敬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