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實事求是。
【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傳》,《漢書》又稱《前漢書》,是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譯文】
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真相。
【賞析與啟迪】
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是收藏古書,并且盡量保存原本。唐朝有個叫顏師古的人評論他這種行為,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書上所講的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成語“實事求是”的由來。
實事求是的人,敢于直面錯誤、改正錯誤,也敢于堅持真理,捍衛真理。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把實踐當做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事求是的人,往往能做到“四真”,即心真、口真、耳真和眼真。心真,就是心地真誠無虛偽,純凈無雜念;眼真,就是能正確認識身邊的人和事;口真,就是對身邊的人和事,不隨便發表議論,不亂說一氣;耳真,就是不去聽邪道傳聞,以免擾亂心性。
上一篇:《守身不敢妄為,恐羞于父母。》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