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辭讓①之心,禮之端②也。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
①辭讓:推讓,謙讓。辭,推脫。②端:基礎(chǔ);根本。
【譯文】
謙讓,是待人禮貌的基礎(chǔ)。
【賞析與啟迪】
謙讓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文明禮貌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文明禮讓的典范。它告訴我們,與人相處要學(xué)會謙讓,不能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處處想占別人的便宜。講文明、懂禮讓的人,受到別人的尊重,人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相反,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人,不管到哪里,只會招人反感厭惡,受到排斥。
同學(xué)們只有懂得謙讓,相互之間才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少一些矛盾和隔閡。
擁有一顆謙讓之心,就不會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在平時生活中,要主動把方便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遇到矛盾時,要有氣量和涵養(yǎng),不能“針尖對麥芒”,使矛盾激化升級。只要彼此都能這樣做,那么大事便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大多數(shù)矛盾就可以化解在“對不起”、“沒關(guān)系”之中。
上一篇:《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纷g文與賞析
下一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纷g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