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原文、賞析、鑒賞
蕭紅(1911~1942),本名張迺瑩,黑龍江省呼蘭縣人。早年喪母,飽受繼母與父親的虐待。在祖父的支持下,進入縣城的小學校讀書。1927年考入哈爾濱市第一女子中學。在中學里,開始接受“五四”以后出現的各種新思潮的影響,并對美術和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年因參加哈爾濱學生反日大游行,被取消學籍返回故鄉。1930年秋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之后與青年作家蕭軍結婚,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10月,兩蕭的短篇小說集《跋涉》自費在哈爾濱出版。1934年初夏,雙雙南下,11月底,他們在上海第一次與魯迅會面。1935年12月,在魯迅幫助下,蕭紅的長篇小說《生死場》在上海出版,此書“給上海文壇一個不小的新奇與驚動”(許廣平:《追憶蕭紅》),蕭紅從此登上文壇。1936年7月,蕭紅只身東渡日本,1937年初返回祖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在上海、武漢、臨汾、重慶等地流亡。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到香港,在香港寫作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未完成),短篇小說《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享年三十一歲。
蕭紅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女作家。她的散文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明顯的自敘傳性質,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她的小說有的寫得很成功,有的則不然,寫得好的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短篇小說《小城三月》,立意都在鞭撻封建傳統,而寫作手法則都帶有散文化的傾向。
上一篇:《宋代文學·周邦彥·蘇幕遮》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代文學·唐寅·落花詩(其二十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