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摩頂放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摩頂放踵:mó dǐng fǎng zhǒng
詞源:《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 利天下為之。”
詞由: 孟子是孔子以后戰(zhàn)國(guó)中期儒家學(xué)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觀比較復(fù)雜, 既反對(duì)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 又不贊成利天下的兼愛主義, 他信奉儒家的折中主義思想。《孟子·盡心上》曾記述了他有關(guān)的論述。孟子說:“楊子奉行為我主義, 唯利是圖, 即使只要在身上拔一根毫毛就能有利于天下, 他也不愿拔的。墨子奉行兼愛主義, 就是把他一身從頭頂摩到腳跟, 只要對(duì)天下有利, 他都能做的。魯國(guó)的子莫卻奉行折中主義, 既不太顧自己, 又不太為他人。我覺得折中主義尚近情理。但是也要有權(quán)衡, 曉得出入,否則,仍然會(huì)落入偏見。我所以厭惡執(zhí)定一面的偏見,是因?yàn)樗粨?jù)定了一面的意見,卻廢去上百端的正確意見呢。”
詞義:摩禿頭頂,走破腳跟。放:至,到。踵:腳后跟。形容不畏勞苦,不顧身體,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書證: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章炳麟《變法箴言》:“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后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上一篇:成語《提綱挈領(lǐng)》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攻心為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