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原文、賞析、鑒賞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字半儂,后改為半農。江蘇江陰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投筆從戎,后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編譯,1917年應聘于北京大學任教,積極投身文學革命運動,是當時著名的文學革命戰士。1920年赴英、法留學,1925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輔仁大學教務長、中法大學中文系主任、北大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20世紀30年代后,他漸據要津,日趨落伍倒退,作些非驢非馬的打油詩,寫些半文半白的小品文。1934年赴內蒙古調查方言,患回歸熱,7月14日逝世。魯迅說:“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憶劉半農君》),因為“近幾年”的半農,趨于復古保守了,而“十年前”的半農是戰士,作出過有益于中國的貢獻。
劉半農的重要成就,是在新詩方面。中國現代詩史上白話詩的問世,以1918年1月《新青年》發表的胡適、沈尹默、劉半農的白話詩九首為標志。他在理論上主張詩的精神在于求真,主張建立新韻、增多詩體、追求音節嚴整有韻律。他在《揚鞭集·自序》中說:“我在詩的體裁上是會翻花樣的。當初的無韻詩、散文詩、后來的用方言寫民歌,擬‘擬曲’都是我首先嘗試。”他的詩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新詩革命的前驅。
上一篇:《馮至》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蘇舜欽·初晴游滄浪亭》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