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原文、賞析、鑒賞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開始新詩創作。1923年在《創造》季刊發表作品,參與創建“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刊印《沉鐘》周刊、半月刊。畢業后曾去哈爾濱任中學教員,1928年回北大任助教。他前期出版的作品有詩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1930年去德國留學,專攻文學和哲學。1935年回國后,先后在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有詩集《十四行集》及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說《伍子胥》。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64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這個時期出版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文學《杜甫傳》、詩集《西郊集》等。20世紀90年代獲德國頒予的但丁文學獎。
馮至上世紀20年代初期的新詩,其格調與當時詩壇的主旋律不盡相同,他受晚唐詩、宋詞和德國浪漫派的影響,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含蓄、輕柔、婉約,雖然主要是傾訴個人哀愁的感情,卻樸素真摯,委婉曲折,魯迅稱他是“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對新詩發展有其獨特的建樹。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他寫二十七首“十四行體”詩,在詩壇引起熱烈的反響和評論。這些詩較他前期詩的境界闊大,藝術更為純熟,思想傾向進步。他的十四行詩受到德國后期象征派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他在《詩人自選瑣記》中說:“并沒有嚴格遵守這種詩體的傳統格律,而是在里爾克的影響下采用變體,利用十四行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
上一篇:《宋代文學·陳師道·八月十七日觀潮》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劉半農》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