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的解釋|鐘的意思|“鐘”字的基本解釋
“鐘”字是個簡化字,它的繁體有兩個,即“鐘”和“鍾”。這兩個繁體字最初旣可表示樂器,也可表示容器;后來二者在使用上基本上有了分工;“鐘”一般表示樂器,“鍾”一般表示容器;簡化后它們的意義都由“鐘”字承擔了。
“鐘”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報時器,“晨鐘暮鼓”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成語。
在中國古代“十釜為一鐘”,鐘是一種較大的容量單位。古語中有一種說法叫做“書中自有千鐘粟”,它的意思是說好好讀書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正因為“鐘”是一種量器,有匯集的功能,于是就引申出(感情等)集中的意義。比如“一見鐘情”這個成語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樂器,“鐘”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了陶制的,商代以來的鐘為銅制,多是大、中、小三枚組合起來的編鐘。
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編鐘的數目逐漸增多,以九枚一組的為多,如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編鐘,又有十三枚一組的,現在見到最多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共計四十六枚,分三層懸掛。最近復原了這種編鐘的演奏風韻。先秦的鐘呈橢圓形,秦以后宮廷中懸掛的鐘都是圓形。
“鐘”,這種家喻戶曉的器物,它作為容器和量器是百姓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它作為宮廷、廟堂的重要樂器,與政治權力掛上了鉤,就顯得寶貴了。“鐘”與“鼎”并稱為國之彝器、重器,成為貴族的名分、等級和權力的象征,不再是簡單的樂器了;“鐘鼓之樂”成了宮廷、廟堂的音樂、樂舞的專稱。
在“鐘”上刻字是古文字保留傳播下來的重要方式。陶器上的文字稱陶文;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青銅器上的文字稱作金文;因為是刻寫在鐘鼎上的,所以叫“鐘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占領一個國家,如不毀了被占國的宗廟就不算最后占領,毀宗廟的一個標志性的行為就是毀掉宗廟的鐘。吳王闔閭伐楚國破其九國之鐘,伍子胥入郢(yǐng)國毀其十龍之鐘。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顯示空前的豐功偉績,造了一個千石(dàn)之鐘。石(dàn)是中國的度量單位。千石之鐘,說明了這個鐘非常大。在中國古代,鐘可以說是國家的象征。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是明代的永樂大鐘了,永樂大鐘高六米七五,鐘身內外鑄有二十三萬字的佛經咒語。更令人驚奇的是,它通身上下竟找不到一個砂眼,而且還有卓著的聲學特征,鐘聲可以傳到很遠很遠。五百多年前,這樣巨大而精美的一口鐘是怎么鑄造、運輸和懸掛起來的,至今仍是專家們研究和爭議的話題。
在民間,有的人喜歡在馬脖子上拴個鈴鐺,這種“鈴”應該算是最小的鐘了。還有一種被稱為“金口木舌”的“木鐸(duó)”就是以木為舌的銅鈴。古代有一種從民間收集各種信息的制度,來到鄉間的這位采訪者搖響“木鐸”,于是人們便來告訴他一些民謠、諺語、民歌什么的。總之,關于“鐘”在中國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和話題。
上一篇:鐘的解釋|鐘的意思|“鐘”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險的解釋|險的意思|“險”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