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劉禹錫·瀟湘神》原文、賞析、鑒賞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2〕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3〕
〔1〕《瀟湘神》詞調,本是唐代瀟湘一帶民間祭祀湘妃的祭神曲,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一疊韻,起首三字例用疊韻。一名《瀟湘曲》。《舊唐書·劉禹錫傳》記劉禹錫貶居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間,“蠻俗好巫,每淫詞鼓舞,必歌俚辭。禹錫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他依這一曲調填定了兩首詞,內容仍本題意。這里選的是第二首。第一首錄如下以供參考:“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2〕斑竹枝:瀟湘神,即湘妃。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葬于九疑(今湖南九嶷山),其二妃娥皇、女英追至,望蒼梧而泣,淚泣竹上,留下斑斑淚痕,旋投湘水而死,為湘水之神。斑竹枝三句,化用湘妃泣竹的傳說。
〔3〕“楚客”二句:楚客,泛指沅湘逐客,即被放逐、貶謫的人,包括作者自己。瑤瑟,瑟的美稱,意為瑟體用美玉制成。《楚辭·遠游》有“使湘靈鼓瑟兮”,這里化用此意。二句說被謫逐來的楚客想聽瀟湘神鼓瑟嗎,從瀟湘的水面上夜深月明之時都會傳來哀怨的瑟聲。
這首詞雖是依民間故事吟詠瀟湘神,但其中已融進作者的情思,寄托他被遠謫的無法向人訴說的悲怨。他依照民歌的曲調創作新辭,促進了文人制作詞的發展。這首詞在形式上近似七言絕句,只是稍加變化,但仍保留民歌的韻味;說它是民歌,它又具有語詞的精心錘煉和經過藝術匠心精心凝煉的深邃的意境。
上一篇:《先秦文學·《詩經》·溱洧(鄭風)》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曹丕·燕歌行(其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