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1]》原文、賞析、鑒賞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2]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3]
[1]這是李益的名詩。受降城,當是西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西南。李益(公元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進士,曾在幽州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居邊塞十多年。后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殿學士,官終禮部尚書。他的邊塞詩負有盛名,尤以七絕見長,多為時人譜入樂府歌唱。《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
[2]“回樂烽”二句: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回樂縣,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烽,一本作“峰”,誤。二句寫登受降城所見景色,黃沙似雪,皓月如霜,構(gòu)成邊塞荒寒苦寂意象。
[3]“不知”二句:蘆管,蘆笛。西域管樂器。管,一本即作“笛”。夜風送來凄涼的蘆笛聲,不知什么人在何處吹的,觸動了所有征人的心緒,徹夜都遠望家鄉(xiāng)。
本詩寫邊塞將士的思鄉(xiāng)情,未直寫思鄉(xiāng),而綿綿鄉(xiāng)情盡在詩中。前二句通過景色描寫作鋪墊,三句以西域特有的幽怨激越的蘆笛聲為線索,前三句將勢蓄足,而末句仍不直寫思鄉(xiāng),而擬寫征人盡望鄉(xiāng)的情節(jié),語盡而意未盡。在全詩中色、聲、情融為一體,互相激蕩推進,構(gòu)成一個藝術(shù)整體,意境深沉,含蘊不盡。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回樂烽’一章,不亞于王昌齡、李白。”胡應麟《詩藪》則說:“中唐絕,‘回樂烽前’為冠。”這首詩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凄婉低沉風格,可以代表中唐邊塞詩的特點。歷代不少評論家推許這首七絕是中唐絕句中最好的一首。
上一篇:《宋代文學·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郭沫若·天狗》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