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是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形象之一。
魯肅,字子敬, 《三國志》有傳,是繼周瑜之后總督東吳軍國大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出場是在《碧眼兒坐領江東》一節中,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其家極富,嘗散財以濟貧乏”。“平生好擊劍騎射”。魯肅初見孫權,孫權甚敬之,至抵足而臥。魯肅像諸葛亮“隆中對”一樣正確地分析了天下形勢: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畔。”魯肅為孫權定下的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的方針,一直是東吳的立國大計。孔明勸劉備謀取蜀地、外結孫權;魯肅勸孫權牢守江東、外結劉備;二人所見略同。所以,在周瑜亡后,魯肅主持東吳軍政時期,吳蜀無大戰。
魯肅能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眼光遠大,識見英明。當曹操進軍江南時,孫權的謀臣各自為己,力主投降,獨魯肅謂權曰: “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并說:“如我魯肅降操,累官故不失州郡,但你孫權降操,還能為一方之主嗎?”魯肅并引來孔明共說孫權抗曹。這些都表現了他的杰出才華。
魯肅有遠大眼光,更有忠厚誠實的人品。他力說孫權,已表現其誠而厚。然有時忠厚過分乃至于愚鈍。當精明的諸葛亮去見孫權時,魯肅反復交代,應該如何說話。當周瑜抗曹之志早定,卻詐言欲降曹時,魯肅在一旁認真勸說,苦口婆心;孔明早已識破,袖手冷笑,并以反言應和;二人皆假言相試,老實的魯肅卻以為真,先是著急,后是大怒。其實而鈍乃至如此。當周瑜發現孔明之才高于己而欲相害時,魯肅又以大局為重,力勸不可如此。爾后,時時周旋于二人之間,既協助周瑜,又保護孔明;既為周瑜所使,又為孔明所用。當然,為了大局,他有時既瞞孔明,也瞞周瑜,周瑜請孔明三日造箭十萬枝,卻又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故意遲延,應孔明之求,魯肅暗中借船二十只,不使周瑜知道,助孔明草船借箭成功。在赤壁大戰中,孫、劉聯軍之所以能同力破曹,全賴魯肅從中周旋調和。否則,二家自相殘殺,必為曹操漁利。魯肅的忠厚,同時也表現在他的謙虛易交、寬大能容,他能識人才而不像周瑜那樣嫉孔明;能誠心相助而不像孔明那樣欺周瑜。周瑜用計降了曹操水軍都督,魯肅折服云: “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賊不破乎。”孔明草船借箭后,魯肅拜服云: “先生真神人也。”絕無妒忌之意。在二雄明交暗爭之局勢下,必須有魯肅這樣忠厚誠實而又心胸寬廣的人從中周旋,否則,暗爭必使明交破裂,乃至明斗,卒至兩敗俱傷。
破曹之后,劉、孫共爭荊州,劉占之,周瑜欲攻之。魯肅認為,若孫、劉互相吞并,必為曹乘虛而取。于是他以長者之心,又一次調說于孫、劉之間,避免了一場大戰。但魯肅的老實卻為孔明所欺,也使孫權遺憾。魯肅出面作保借荊州給劉,劉許以日后送還。當魯肅應約去索荊州時,孔明卻翻臉怒斥。魯肅老實人反被弄得半晌無言。孫權一想荊州時,又指責魯肅,令其去討。魯肅兩頭受氣。劉備做了孫吳的女婿,魯肅受孫權之命,下決心去索要荊州。但見劉備掩面大哭、悲哀不已時,反而于心不忍,轉而安慰劉備,其仁厚乃至于此。
魯肅索要荊州不成,周瑜興兵攻打,結果被孔明氣死。魯肅代周瑜而為東吳大都督。
魯肅奉行他的孫、劉聯盟之策,當他向孫權推薦龐統,但不得重用時,為了不埋沒龐統的匡濟之才,他親自作書推薦給劉備,并語重心長地告之曰: “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魯肅雖有長者風度,但屢被人愚弄,事急時,也不容不生異心。當劉備得了西川時,孫權派人去索要荊州,不但不還,反遭愚弄,孫權大怒,又差人召魯肅責之。魯肅被逼甚急,萬般無奈,于是平生第一次設計,準備賺荊州守將關羽前來赴會,陰謀逼害,以取荊州。但魯肅畢竟是一位忠厚之長者,關羽來之前,他又與呂蒙商議: “此來若何?”關羽來之后,魯肅“舉杯相勸,不敢仰視”。酒至半酣,方向關羽曰: “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 “惟君侯察之”。言詞卑下,意態凄然。關羽不聽,反而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魯肅不但未能加害于關羽,反被關羽嚇得魂不附體。最后坐視關羽離去, “肅如癡如呆”。
魯肅死后不久,孫、劉大戰終于爆發,雙方損失皆很慘重。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既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對大事大非問題心如明鏡,但在具體事情上,卻又如此遲鈍乃至愚昧,有時甚至受人蒙蔽乃至欺騙,是一個有著復雜的性格內涵的藝術典型。但是,在羅貫中的筆下,魯肅又呈現出矛盾乃至近乎不通情理的性格特征,例如,他身為大將,“臨事不茍”。但又處處處于被動和受人支使的地位,這使人產生了他未必真實的印象。盡管如此,魯肅所具有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氣質,仍為世人所囑目,尤其是他的忠厚長者之形象被塑造得十分鮮明和生動。從這一點上來說,魯肅形象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篇:《魯智深》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萬發》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