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十四行(選第十)》原文、賞析、鑒賞
馮 至
你說,你最愛看這原野里
一條條充滿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無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來這些活潑的道路。
在我們心靈的原野里
也有一條條宛轉的小路,
但曾經在路上走過的
行人多半是不知去處。
寂寞的兒童,白發的夫婦,
還有些年紀青青的男女,
還有死去的朋友,他們都
給我們踏出來這些道路;
給我們紀念著他們的步履,
不要荒蕪了這幾條小路。
《十四行》寫于1941年,是馮至試圖在中國詩苑里建立一種新體格律詩的嘗試。十四行體(商籟體)是從英國傳入的一種詩體,西歐各國詩人紛紛模仿,據聞一多談規范的商籟體:前八行為一大段,其中每四行為一小段,第八句必須停頓;后六行為一大段,其中每三行為一小段(或前四后二各為一小段)。四小段分別為起、承、轉、合,忌成直線。馮至并沒有嚴格遵守這種詩體的傳統格律,而是在德國詩人里爾克影響下采用“變體”。他的十四行詩,利用十四行章句結構的特點,保持漢語語調的自然,是中國的十四行詩。
馮至的十四行詩共二十七首,這里選的是第十七首。第一大段以兩種道路相對照,起段是真實的原野里充滿生命的活潑的路,承段舉出過去心里所想的路,它是“宛轉”的,而且人們多半已經放棄了它。前者是在戰爭的現實中,人們所擁護的民族求生存的、朝氣蓬勃、生動活潑的道路;后者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個人奮斗或其他不切實際的幻想。后一大段的轉段是四句,說明民族求生存之路是無數群眾和犧牲者踏出來的。末二句是最后一小段,歸合主旨說明應踏著先驅者的腳步走他們的路。詩中寄寓的雖然仍是個人的感情,但這些感情已與民族的感情和利益聯系在一起,反映了詩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思想的進步和詩作境界的擴大。
上一篇:《元代文學·王冕·勁草行》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世說新語·華歆王朗》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