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楊慎·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原文、賞析、鑒賞
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2〕。 歸休已作巴江叟〔3〕,重到翻為滇海囚〔4〕。遷謫本非明主意〔5〕,網羅巧中細人謀〔6〕。故園先隴癡兒女〔7〕,泉下傷心也淚流〔8〕。
〔1〕這首律詩是作者告別人間的表白,寫于其逝世前不久。 楊慎(公元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進士,時年廿余歲。歷任經筵講官、翰林學士,以“大禮”之議觸犯嘉靖皇帝,下獄,謫永昌衛(今云南保山),凡三十年,死于謫所。其詩文名著一時,詩有擬古傾向,稱“升庵體”。后人輯其詩文為《升庵集》,另有散曲集《陶情樂府》。
〔2〕律例:法規條例。 歸休:退休。
〔3〕巴江:源出陜西大巴山,西南流入四川境,故稱四川為巴蜀,這里代指作者家鄉。
〔4〕滇海,指云南,作者貶謫地。 云南有滇池、洱海。
〔5〕遷謫:貶官流放。 明主:本義是英明的皇帝,但卻成為對皇帝的敬稱,這里是指嘉靖皇帝。
〔6〕細人:小人。
〔7〕先隴:先人的墳墓。 癡兒女:作者指自己的兒女。
〔8〕泉下:九泉之下,指死后葬于地下。
楊慎七十歲時曾從戍所回四川家鄉,想終老于家園,卻又被遣回云南永昌,不久死在戍地,一代名流就這樣凄涼傷心地離開人世。盡管他對這樣不公正的待遇,表示不平,還得說這只是小人陰謀陷害,皇上英明。面對皇帝專制制度動輒抄家滅族的威焰,他是有話不敢說,有淚無處流了。
上一篇:《先秦文學·《詩經》·何草不黃(小雅)》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上古神話·共工觸不周山》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