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見異思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見異思遷:jiàn yì sī qiān
詞源:《國語·齊語》:“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詞由:春秋時,齊桓公奪得了君位聽從鮑叔牙的建議,把管仲從魯國迎回來。第一次見面,就請教管仲,怎么治國。管仲說:“過去圣君治天下,能使四民各居其職。所謂四民,就是士、農、工、商。四民不要雜處,而要使工就官府,商就市井,農就田野。”齊桓公問:“對士怎么辦?”管仲說:“讓士群集在一起講學道藝,父與父在一起,就講義了;子與子在一起,就講孝了,事君的就講敬,年輕的就講尊。這樣成了習慣,心就安了,不會看到別的事物而移開了。”詞義: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異:不同的事物、境況;遷:遷移,變動。形容意志不堅定,愛好不專一。
書證: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七回:“因此滿胸抑郁,終不免宗旨不定。見異思遷,是個自然的道理。”毛澤東《紀念白求恩》:“這對于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 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老舍《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這可并不是說我們應當見異思遷,看哪門發財就換到哪門去。”黎汝清《冬蕾》:“他也知道,方芳并不是那種見異思遷的輕浮的姑娘,要奪取她的心,那是要花大力氣的!”
上一篇:成語《藏之名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見機而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