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原文、賞析、鑒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2]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4]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5]
[1]王勃的這首詩是客中送客的贈別詩名篇。少府,縣尉的別稱,司該縣治安。之任,赴任。蜀州,一本作“蜀川”,泛指今四川省。杜少府,名不詳。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早慧,六歲能文,十四歲應舉及第,為沛王府修撰,戲撰《檄英王雞文》被斥。后補虢州參軍,坐事當死,遇赦,革職,其父受累左遷交趾令,勃前往省親,路過南昌,寫《滕王閣序》,文名大振。次年渡南海時溺水,驚悸而死。“初唐四杰”之一,有《王子安集》。
[2]“城闕”二句:城闕,指京都長安。輔,護衛。三秦,項羽滅秦后,分秦國土為雍、塞、翟三個侯國,故稱三秦。五津,指蜀州境內岷江的五個渡口,將是杜少府赴蜀前往和必經之地。二句寫在壯麗的長安城樓遙望風煙迷漫的蜀州。
[3]“與君”二句:宦游人,輾轉在外鄉各地做官的人。做官是古代士人主要的出路,地位低微的小官孤身在外鄉自有其苦辛。二句言同為宦游人,客中送客,離別之意雖未明言,已黯然傷神。
[4]“海內”二句:比鄰,鄰居。這里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近”語意。二句意為只要明白四海之內有個知心朋友,哪怕遠隔天涯,也會覺得如近鄰一樣。
[5]“無為”二句:無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沾巾,淚下沾巾。二句勸慰對方,不要像小兒女那樣在分手的路上哭哭啼啼。
這首贈別名作與一般哀愁悲傷的贈別詩不同,筆力雄健,格調高揚,灑脫超詣,“讀了自有一種至友摯情,油然而生,忼爽天真,不作悲酸之語”(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有感慨,不失達觀,有嘆息,不陷入悽傷,充沛著意氣奮發的精神。全詩又不寫景物,如《古唐詩合解》說:“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詩境淺說》也評論這首詩說:“一氣貫注,如娓娓清談,極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詩,忌枝節橫斷,唐人律詩無不氣脈流通,此詩尤顯。”
上一篇:《沈從文·邊城(存目)》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郭沫若》原文、賞析、鑒賞